国际奥委会实在太霸道了,要求全部国际体育赛事取消在印尼举办,说是“封杀”毫不为过,可万万没料到,印尼硬是不吃这一套,压根不把奥委会的要求当回事。 故事的导火索,源于印尼与以色列尚未建交的特殊背景——作为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尼国内民众普遍支持巴勒斯坦,这种舆论环境下,若允许以色列运动员入境参赛,极易引发国内社会动荡。 面对这一涉及国家立场与民生稳定的难题,印尼的硬气绝非一时冲动,而是藏着主权底线、民意基础和历史惯性的多重考量;反观国际奥委会的操作,反倒把双重标准的霸道底色暴露得明明白白。 就拿这次直接引爆风波的第5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来说,原本79个国家的500多名运动员都已确定参赛,连以色列队都订好了10月27日的机票,队里还坐着东京奥运会自由操冠军阿尔乔姆·多尔戈皮亚特这样的顶尖选手。 可早在赛事筹备阶段,印尼司法和人权部长便放了话:只要以色列不承认巴勒斯坦主权,就坚决不给以色列运动员发签证。 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气话——印尼自独立以来就没跟以色列建交,支持巴勒斯坦一直是历届政府中东政策的核心,此前总统还在联合国大会上痛斥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 当时雅加达街头已出现民众举着“拒绝以色列选手”的标语抗议,特区省长直言“这些运动员入境只会引发公愤、威胁社会稳定”,伊斯兰教士联合会等主流社会组织也公开力挺政府决策,这种情况下松口,无异于直接触碰国内民意的红线。 国际奥委会一看印尼不低头,当即放出狠招:10月23日一纸通告将印尼“拉黑”,内容包括暂停双方所有合作、建议全球体育机构不再在印尼办赛、冻结印尼2036年申奥评估进程,这套组合拳下来,简直是要断了印尼的国际体育生路。 要知道印尼为攒申奥人气,这些年陆续办了篮球亚洲杯、世界杯等赛事,口碑一直不错;这次光体操世锦赛就砸了7000万美元翻新主体育场,灯光、地板全是顶尖配置,结果赛事没开成,国际体操联合会只能把部分环节转到土耳其,这笔投入几乎打了水漂。 雅加达的酒店更惨,短期内退单量达7000间夜,损失至少400万美元,免税店提前备好的赛事纪念品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本土体操选手为冲击奥运备战12年积累的积分也直接归零。 可即便如此,印尼体育部连夜开会后的结论还是“不松口”,官方口径就一句话:签证政策是国家主权,体育组织无权干涉。 为何印尼敢如此硬气?首先要明确的是国家主权这道底线——签证审批权本就是国家边境管理的核心权限,这是不容外部干涉的主权底线,后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驳回以色列的申诉时,也明确指出“该争议超出其管辖范围”,等于从法理上站了印尼这边。 再者,印尼早有硬刚国际体育组织的“前科”:1963年就因拒签某争议代表队被奥委会禁赛,当时直接自己组织“新兴力量运动会”,硬要搞一套独立于西方的体育秩序;此前的2023年,更因为拒绝以色列参加U20世界杯,被国际足联取消主办权,直接损失4.7亿人民币。 这三次事件的逻辑如出一辙,足以说明印尼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刻在外交政策里的原则。 对印尼政府而言,失去赛事主办权损失的是经济利益,但若放弃立场,动摇的则是执政根基——现任政府本就靠强硬民族主义形象上台,支持巴勒斯坦是竞选纲领里的硬承诺,真为了体育赛事妥协,民众支持率大概率会断崖式下跌,这笔账怎么算都得选后者。 更讽刺的是国际奥委会的双重标准:嘴上喊着“体育无关政治”,章程里也明确写着“不得因政治理由限制运动员入境”,但实际操作却全看自身立场风向。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国际奥委会便毫不犹豫地禁止俄罗斯代表团参赛,后续即便松口,也只允许俄罗斯运动员以“中立身份”上场,连本国国旗、国歌都不准使用;可到了2025年初,西班牙二十多个体育协会联名要求暂停以色列参赛资格时,却被国际奥委会以“违背宪章”驳回。 如此看来,所谓的“政治中立”不过是看对象下菜碟的借口?更让国际奥委会尴尬的是,国际体操联合会与亚洲体操联合会却不愿附和它,直接表态“签证问题不属于体育组织管辖范畴”,硬顶着压力支持印尼办赛,等于当众拆了台。 当然,印尼的强硬立场也并非没有代价。 印尼总统大学测算过,若禁令持续一年,印尼将错失15项国际赛事主办权,直接经济损失预计达1.2亿美元,间接损失或将翻倍。 要知道2023年印尼通过MotoGP赛事就实现收入9140亿印尼盾,U-17世界杯赛事相关现金流达3050亿印尼盾,国际赛事对经济的拉动显而易见。 但印尼体育部长托希尔说得很清楚:政府早已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目前仍在推进17个重点体育项目建设,显然没打算向国际奥委会妥协。 说到底,这场风波本质是体育理想与国家现实的碰撞——国际奥委会抱着“体育无国界”的空想对主权国家指手画脚,却忽略了主权国家的法律框架与民众意愿才是现实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