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官网今天(10月28日)公布,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美琴在接受德国媒体访问时声

是逸屹呀 2025-10-29 07:42:52

台当局官网今天(10月28日)公布,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美琴在接受德国媒体访问时声称,台湾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防止战争的发生”。她叫嚣称,台湾对中国大陆持续增加的“武力恫吓”感到忧虑,台湾必须在防务上投入更多资源,“以实力为后盾”。       近期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美琴在10月28日面向德国媒体时,抛出了一个关于台湾定位的生动比喻“猫”,这一象征符号迅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舆论交锋,它不仅折射出各方在外交舞台上的形象塑造策略,更揭示了在悬殊实力认知下,话语权如何被争夺与重构。   在国际舞台上,萧美琴的“猫论”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修辞,她将台湾比作一只“战猫”,并呼吁国际社会予以“善待”,这本身是一种寻求外部理解与同情的示弱姿态,此举意在将台湾塑造为一个灵巧、无意主动攻击,但面临威胁时拥有底线的角色。   她强调“猫被逼到墙角也会反击”,为这种柔和姿态划定了一条坚韧的边界,即保有自我防卫的决心,这套话语与其声称台湾所有努力皆为“防止战争”的论述逻辑自洽,共同构建了一个“和平受胁者”的防御性形象,通过将增强军备的需求包装在“自卫”框架内,该比喻试图在国际舆论中淡化对抗色彩,争取更广泛的道德与政治支持。   然而“战猫”的形象很快在大陆方面的舆论场中被解构与再定义,批评者并未直接否定“猫会反击”这一常识,而是巧妙地转换了议题,质问“猫”挑战的对象是谁,通过引入“狮子”这一意象来形容大陆的实力,台湾的抵抗意志被重新诠释为一种不自量力的战略误判。   在这种话语体系下,“反击”不再是勇气的象征,而等同于在绝对力量面前的自取灭亡,更有观点认为,如今鼓吹独立的势力早已不复当年诸如“飞弹打三峡”等言论之勇,已沦为自信心崩塌的“弱者猫”。   作为这种权力解构的逻辑延伸,一种替代性方案被抛出:放弃抵抗,成为一只生活无忧的“宠物猫”,这从根本上消解了“战猫”比喻所蕴含的抵抗精神,将讨论的重心强行从“意愿”拉回至“实力”的冰冷现实。   比喻终究要服务于现实政治,萧美琴的“猫论”,直接为其“必须投入更多防务资源”、“以实力为后盾”的政策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这一逻辑在批评者眼中,不过是为特定议程打掩护的舆论工具,他们指出,其真实目的在于为持续加码的军购寻求合理性,最终让台湾的财政预算流入美国军火商的口袋。   这种自我防卫的说法,更被斥为一种“倒打一耙”的策略,批评者认为,台海紧张的根源在于当局持续推动“去中国化”与“倚外拒统”等被视为冲撞红线的行为,之后再反过来扮演受害者角色,渲染外部威胁,因此无论“猫”的比喻多么动人,其所支撑的军事投入,在“解放军绝对碾压优势”的评估下,终究被视为“螳臂当车”般的徒劳之举,无法撼动既有的实力格局。

0 阅读:0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