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身白大褂的背后,藏着多少儿科医生的无奈与坚守。 在广西某医院,一个令人心酸的现实正在上演:儿科7名医生中,竟有4人下班后变身外卖骑手。一位资历最浅的医生坦言,每月四五千的工资,在如今实在难以支撑家庭。更让人唏嘘的是,一位公立妇幼保健院的医生,酒局散场时还穿着京东外卖的工服——曾经意气风发的他,如今要靠每晚几小时奔波,多挣一百多元补贴家用。 儿科是“哑科”,更是“累科” 每天接诊上百个哭闹的孩子,在焦灼与嘈杂中精准判断病情;面对不会表达病痛的患儿,全靠经验与耐心支撑;病情稍有反复,就可能面临家长的不解与投诉。培养一位儿科医生需要近十年,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却未能换来与之匹配的回报。 困境背后是系统性难题 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儿科因用药少、检查少,成了医院的“成本部门”。收入低导致人才持续流失,留守的医生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形成“待遇低—人走了一活更累—待遇难涨”的恶性循环。 当救人的手不得不去握紧车把,当听诊器被外卖头盔替代——这不仅是医生的两难,更是每一个家庭的隐忧。如果优秀的儿科医生持续流失,未来谁来守护我们的孩子? 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儿科医生安心留在诊室?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