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先说伊朗那边的25年全面合作协议。2021年3月,两国敲定这份大单子,涵盖能源、基建、贸易,总额4000亿美元起步,外界一看,以为中东格局要变天。中国企业真金白银砸进去,带技术带资金,瞄准港口和铁路项目。结果呢?落地速度慢得像蜗牛爬。伊朗那边政策摇摆不定,工程标准一会儿变,一会儿又卡配套规定。比方说,恰巴哈尔港扩建,本来计划两年内见效,可审批文件转悠半年多,投资方只能干瞪眼。 2024年上半年,项目进度只到预期的60%,中国团队调整了三次方案,成本直线上升15%。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伊朗总觉得中国离不开他们的石油和地缘位置,得捏着鼻子忍。数据摆在那:伊朗对华石油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0%以上,可他们没算到,中国能源来源多元化,2025年从中东进口比例已降到30%,转向澳洲和非洲供应商。伊朗这种心态,等于自己卡自己脖子,早晚得醒醒。 俄罗斯这边的情况,更像老大哥的傲娇。西方制裁一波接一波,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开始,到2022年乌克兰冲突升级,经济压力山大。中国成了救命稻草,2023年中俄贸易额破2400亿美元,2024年稳在2800亿,能源占大头,天然气管道和油轮东运忙个不停。俄罗斯出口的西伯利亚轻质原油,价格比国际市场低10%,中国炼厂直接受益。可俄罗斯总留一手,一边卖得欢,一边在欧盟谈判桌上试探风向,2025年上半年,还在和德国谈北溪残余通道的事儿。 能源部长诺瓦克公开说,对华合作是战略优先,但私下文件显示,他们还保留了20%的欧洲配额弹性。这算啥?一边吃着中国市场的饭,一边想着翻脸不认人。结果呢?2025年9月,俄罗斯对华粮食出口遇瓶颈,因为他们国内物流卡壳,延误了500万吨小麦交付,中国买家直接转单给巴西和阿根廷。贸易额虽涨,但增速从去年的12%降到8%,俄罗斯自己也吃亏。卢基扬诺夫在RT采访中直言,这种双面策略,只会让伙伴觉得不靠谱,中国有的是选择,印度和越南的能源进口正加速。 三方互动更能看出端倪。2024年3月,北京中俄伊会晤,本来是协调核问题和制裁解除,中国出面主持,联合声明强调相互尊重和实际效果。伊朗代表团带了厚厚一摞核设施数据,俄罗斯附上制裁清单细节,中国则推对话框架。会后,决议2231执行推进了点,伊朗铀浓缩上限松绑5%,但俄伊总想中国先松口,优先解除他们的金融禁令。 结果,2025年上半年,伊朗银行SWIFT接入还卡在欧盟审核,中国虽支持,但没无脑背书。联合国安理会数据显示,三方合作项目落地率只有70%,比中欧项目低15%。伊朗和俄罗斯的算盘打得响,以为中国在多边机制里得扛大旗,就得先满足他们。可中国从来不玩道德绑架,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框架里,合作案例一大把,巴西和南非的基建项目推进顺溜,因为大家各取所需,没人总想着占便宜。 这种错觉根子在哪?说白了,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国。伊朗觉得自己是反美前线,石油储备全球第四,战略通道扼住霍尔木兹海峡,中国离不开。可2025年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中国LNG进口中,伊朗份额从峰值的15%降到8%,因为美国制裁让运输风险太高,中国转向卡塔尔和澳大利亚的稳定供应。俄罗斯呢,自以为能源大国,天然气储量全球第一,可制裁后,欧洲买家跑光,中国市场成了支柱。 但俄罗斯没看到,中国工业升级快,2025年新能源占比达40%,对化石燃料依赖减弱。欧盟数据,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缩到2000亿欧元,他们一边卡俄罗斯,一边和中国签电动车协议。欧美对中国的打压,从芯片禁令到南海巡航,早有全套布局,不会因为伊朗或俄罗斯的动静就变卦。美国商务部2025年7月又推新规,限制AI芯片出口中国,欧洲议会跟进碳边境税,节奏稳得一批。 中国这边,合作从来看重实打实的诚意。拿上合组织来说,2025年阿斯塔纳峰会,成员国贸易总额破3万亿美元,中国贡献了60%的投资。伊朗和俄罗斯是成员,但他们的项目推进慢,塔吉克斯坦的公路网建得飞起,因为当地政策稳。金砖机制里,2024年新开发银行贷款200亿美元,中国拿大头,但巴西的农业基金和印度的数字项目落地快,没拖泥带水。 卢基扬诺夫在2025年4月观察者网专栏里写,中国和俄罗斯的例子证明,依赖美国不可持续,但反过来,依赖中国也得讲平等。伊朗核协议重启谈判中,中国调解作用大,但2025年9月,伊朗单方面提高浓缩纯度到60%,让谈判卡壳,中国没急着补窟窿,转而加强和沙特的能源对话。沙特2025年对华原油出口涨20%,证明市场选择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