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黄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时间,

叁号知识局 2025-10-28 14:58:24

2017年12月,黄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时间,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她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7年冬天,北京的天冷得干脆,新闻只留下一句简短的讣告:黄帅,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有人在网上感叹,这个名字好久没见了,也有人迟疑着问:“她就是那个写信的小女孩吗?”是的,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在风口上被吹得一生都没能真正落地。   时间往回拨到1973年,北京中关村的一间小学教室,黄帅只是个普通的五年级学生,那天上课,一个同学的小动作惹了老师不高兴,怒气却落在她头上,老师在全班面前批评她,她心里委屈,却又不知道怎么反驳,回家后,她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老师永远是对的?为什么学生不能被理解?稚嫩的笔迹下,是一个孩子对公平的朴素追求。   谁能想到,这几行字被老师看到后,成了一场风暴的开端,她被孤立,被批评,最后憋不住了,给《北京日报》写了一封信,只是想找个大人评评理,可这封信登上了报纸,还被《人民日报》转载。   那个扎小辫的女孩,一夜之间成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典,她被请去演讲、上台领奖,面对人民大会堂的灯光,手心全是汗,那时她还没弄懂“反潮流”是什么意思,却被推着说出无数“正确的话”。   家里的日子却一夜塌陷,父亲被撤职,母亲病倒,邻居避着他们家走,那个年纪,她本该做算术题、跳皮筋,却在台上当“英雄”,在台下挨白眼,三年后,风向突变,曾经的掌声变成冷嘲,她又成了反面教材。她重新回到课堂,坐在角落里,低着头写题,生怕再被注意到。   1979年恢复高考,她考了320分,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那一年,她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努力重新定义自己。   大学里,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对着一排排计算机书籍,觉得这世界终于有了标准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会因为风向而改变,毕业后她进了计算机研究所,后来又去了日本东京大学读书。   东京的冬天很冷,她在实验室里泡着咖啡熬论文,没人知道她的过去,也没人提她的名字,她终于成了一个普通学生,而这种“普通”是她多年求而不得的奢侈。   1993年,她拿到硕士学位,在日本工作几年后,决定回国,朋友劝她留在国外,她笑笑说,还是想回北京。   她回到母校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当编辑,负责教育类图书。每天改稿、校对、联系作者,过得平淡。也正是这种平淡,让她松了口气。   2006年,她出版了一本散文集《黄帅心语》,没有控诉,也没有故作姿态,只是平实地讲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有人说,那是她与过去的和解,她曾去看望那位当年的老师,两人沉默了很久,老师道歉,她点头,一切就这么过去了。   黄帅的生命后半段,像是用极度的低调去抵消早年的喧嚣。她不再接受采访,不去讲座,不提“反潮流”三个字。邻居只知道她是个温和的阿姨,爱种花,做事细致,从没想过她的名字曾登上全国头版,她在出版社的办公桌上贴着一句话:“安静就是力量。”也许那就是她的人生箴言。   她用一生做了一场漫长的“去标签化”十三岁时,她被卷进时代的风口;五十岁后,她终于学会在风平浪静中生活,那个被推上舞台的孩子,后来学会了坐在后台做编辑。她不再让别人替自己定义,也不再需要被记住。   五十七年的人生,说长也短。有人记得她的勇气,有人惋惜她的命运。可也许对她来说,最好的结局,就是终于可以做个“普通人”。没有光环,没有指责,只剩生活本身。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革命小闯将”黄帅逝世后,叶永烈公布三十多年前采访通信

0 阅读:36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