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则新闻,心里沉甸甸的。 14岁少年只因课间嬉闹时被同学打了一拳,就落得四肢瘫痪、言语障碍的境地,任谁看了都揪心。 法院的判决已经给出了责任划分,学校因管理和处置不当担责70%,打人女生一方担20%,孩子自身担10%。 可判决之外,现实的困境更让人无奈:女生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庭靠低保度日,13万赔偿成了“纸上数字”; 学校虽有责任,却因二审判决的调整,能给到孩子的后续治疗费用大幅缩减,家长借遍亲友仍难以为继,只能让孩子在家保守治疗。 这事儿里,没有绝对的“坏人”,却有一个家庭被拖入了深渊。 学校作为承担主要责任的一方,或许可以更主动些,在法律框架内协调资源,先帮孩子解决燃眉之急。 毕竟,比起冰冷的条文,一个少年的未来更经不起等待。 而对于这类意外,或许也该有更完善的救助机制, 比如针对特殊困难家庭的执行救助,让判决不至于沦为“法律白条”,让受伤的孩子能有机会接受治疗,让绝望的家庭能看到一丝光亮。 孩子是无辜的,希望各方能多些担当,别让一场意外彻底毁掉一个少年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