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觉得测试辅助驾驶是个很难的事情~
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各种智驾榜单、测试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则是我最近体验了多家不同方案的智驾系统,有了横向对比的直观感受,才更意识到这件事的复杂性。
➡️评估辅助驾驶的好坏,不仅是一套复杂的工作,而且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有时候我想,与其看乱七八糟的「智驾大赛」,不如看看各家的「辅助驾驶出行报告」 —— 用户活跃度高的,说明实际用的人多;而用的人多,往往也意味着它的体验更受认可、更好用。
➡️为什么说评估智驾既复杂又带主观性呢?
- 因为辅助驾驶本质上是个“AI司机”,那什么是好司机?只用“接管次数(宕机)”来衡量它肯定不合适。
一个“好司机”,不仅不能宕机,更要兼顾乘坐的安全性、安全感、平顺性、通行效率都非常重要,这些是“结果指标”;而且还有一些“过程动作”也很重要,比如老司机的防御性驾驶,甚至还有必要的“攻击性”驾驶。
- 主观性则体现在用户的驾驶偏好上:有的人喜欢平稳的驾驶习惯,有的喜欢激进的驾驶习惯。有时候这两种取向,在表现上是互斥的,想做到 “又快又稳”,难度非常大。
➡️举个最近的体验例子,华为 ADS 就有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 —— 不管是开问界 M8 还是享界 S9T,面对跟车、加塞等场景很从容。这几天开 S9T,我一直把跟车距离设为 1 档(昨天能耗图也暴露了),但是遇到前车减速或有车辆突然 cut-in,车子的应对都很柔和,不会给我 “一脚急刹” 的感觉。我如果是老板,我对“司机”这方面是很满意的。
反观有些车型的智驾:如果设置了较近的跟车距离,当前车减速或刹停时,系统会一直保持原速度,直到跟前车距离非常近了才突然急刹。虽然这种表现和 ADS 一样都不用接管,但实际体验却天差地别,容易让乘客感到生理不适,心理也紧张。
在这里再安利一下 ADS 的“一档跟车”,算是“又快又稳”。不仅重刹率不高,而且跟车效率还不错,堵车的时候不会被加塞到死。
当然,在高速上目前还应对不了那种“投胎型司机”,就是那种非常窄的跟车距离,他也要插一脚给你加个塞,这种场景常见于“右侧是大货车,左边是慢车队”
新能源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