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0-28 02:17:27

一针见血!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民族文化基础都会动摇,像韩国人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是什么,这是一种悲哀!” 汉字,真的是一种活着的文化奇迹,每当高志凯教授在文化论坛上提到《说文解字》,他不担心它只是一本泛黄的古书,而是忧心它所代表的文化根脉——那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线。 汉字不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后者是一些我们需要破解的谜团,而汉字,则是一条从古代延续到今天的“活路”。 即使我们使用的是简体字,但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字形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字背后那股深厚的文化力量。 今天,我们翻开《史记》或者《论语》,好像就能与几千年前的先人对话,感受到他们的智慧与情感,虽然字形变了,但其内涵从未断开,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汉字承载着从唐诗宋词到商周铭文的深厚文化记忆,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辉煌,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一旦失去了与汉字的连接,文化的断层就会悄然出现,变得无法修复。 看看我们身边的邻国韩国,他们的年轻人面对写满汉字的《朝鲜王朝实录》时,常常像看天书。 甚至连自家祖先的家谱、墓碑上的碑文,都需要外国学者来翻译,这种无奈的现实,足以让人感到遗憾。 自己的历史变成了需要破解的密码,失去了与文化的直接对话,相比之下,汉字仍然保持着它的连贯性和活力,让我们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能直接与先辈的思想和文化产生共鸣。 在中国,尽管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方言,但大家都能通过汉字交流,比如,广东话的老板和四川话的顾客可能听不懂对方说话,但只要写下“合作”两个字,就立刻能明白彼此的意图。 这种跨越方言的沟通,是汉字赋予我们的一种独特能力,而在其他地区,语言不同往往意味着文化隔阂,难以产生共识。 汉字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在每个字的构成中,都能看到古人如何观察世界、如何理解生活。 比如“休”字,是一个人靠在树下,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安逸;再看“家”字,屋顶下是“豕”——猪,寓意着农耕社会的理想生活:有房子住,有猪养,日子安稳。 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故事,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态度。 这也是为什么全球有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包括马斯克的孩子,都在学中文,他们不仅仅是学一门语言,更是在通过汉字,接触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进入数字时代后,汉字的生命力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虽然键盘和输入法,让汉字变得更容易使用,但我们也开始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 我们打字速度飞快,但却越来越难以记起一个字的正确形态,这种依赖数字工具带来的便利,却也让我们逐渐失去对字形的记忆。 简化字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今天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简体字的问题,而是我们书写行为的逐渐消失。 如果下一代只会打字,但无法写出字形,甚至不知道“国”字中的“玉”字形,那些字背后的文化意味,也许就会渐渐消失。 每当看到孩子们认真写字,尤其是练习书法时,那种认真一笔一划的场景,真的让人动容。 那一笔一划,虽然有些歪歪扭扭,但却传递着一种对抗遗忘的决心,这种努力,不仅是对传统书法的保护,更是对我们文明根基的守护。 如果我们要让这个文化在新时代中继续流传,就不能让它失去根基,守住汉字,就是守住我们的文化、守住我们的历史。

0 阅读:3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25

用户10xxx25

1
2025-10-28 07:46

ai编的,不知所云。已举报拉黑。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