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

芸霄记史 2025-10-28 02:13:47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批乌克兰专家到华援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科技精英如今都怎么样了?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接下了大半的军工遗产,看起来风光,结果经济崩盘,科研所欠薪成常态,连飞机总师都去开出租,技术有,平台没了,他们成了被现实逼退的那群人。     苦于没有人才的中国看到机会,李鹏总理当机立断,拍板“双引工程”,引进人才,也引进技术,外交部门直接去基辅、哈尔科夫、尼古拉耶夫谈条件:“500美元月薪、住房全包、孩子上学、医疗保障、签合同就送自行车。”   这待遇在当时乌克兰算天价,第一批专家落地西安,搬进“专家村”,吃着从哈尔科夫空运来的香肠,生活比老家还安稳。     刚来那阵,中国的科研人员连发动机完整性能曲线都没见过,全凭感觉去试,乌克兰专家便从最基础的“图纸”教起,讲材料疲劳、讲燃烧系统,一天两班倒,师徒对着图纸画模型、调参数。   重庆合资厂五年下来,硬是把十几项航空核心技术摸清,装上L-15教练机一次试飞成功,没废一块零件,老专家笑着表示,徒弟成师傅,就在这一架飞机上。     航母项目更震撼,那艘从乌克兰买来的“瓦良格”在大连停了快一年,没人敢动,直到乌克兰造船工程师团队来,用三个月时间重新做出修复方案,关键是装上了他们熟稔的DN80燃气轮机。   这次合作让中国第一次让航母真正“动”了起来,军工圈都明白,这不仅是买艘船,更是连带把“造船的门道”都带了回来。     在他们的带动下,“雪龙号”破冰船复工,“青海湖号”补给舰成型,连施工习惯都被完整沿用了,乌克兰人开工前复盘到毫米,验收必须多次测试,中方工程师照着学。     几年过去,中国科研团队独立完成了AI-222发动机样机,航母上起飞的歼-15战机也成了标志性成果,那些早期的合作,再往后变成了自主的能力。   陕西那边建了航空产业基地,乌克兰老专家留下做工艺顾问,年轻中国工程师带着新徒弟延续他们的流程,外国科学家的技术慢慢变成本土智慧,技术不靠输入,靠自己长成。     三十年过去,当年的专家们大多七十多岁了,国家给他们的待遇始终没变,月退休金两万起,住房归个人,专家村成了养老社区,社区超市能买到红菜汤,食堂能吃牛奶煮面,连节日活动都安排上了乌克兰民族舞。   也有人回乌养老,国家给补贴、办手续、照发退休金,离开多年又回到中国教课的专家表示,这里比当年的哈尔科夫年轻多了。   他们的子女,已经成了新一代技术中坚,多数上了中国好大学,也有人去俄罗斯、德国深造,山东那家中乌研究院副院长,就是老专家的儿子,做新材料研究,苏联理论加中国思路,融合得顺理成章。     那段中乌合作,不是一场单纯的“请专家”,而是在困难期握手共进,乌克兰人带来了知识,中国人用执行力把它化为成果。   三十年后,无论是L-15腾空,还是辽宁舰破浪,那些初来的蓝眼睛专家,都在其中留下了印记。     他们参与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也见证了自己的价值被重新点亮。     参考信源:中国航发集团:《AI-222涡扇发动机国产化项目总结报告》,2023年内刊资料 中国新闻网 《揭秘中乌军事合作: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倾囊相授》

0 阅读:74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