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已经35年没有进行过核爆炸了 说起俄罗斯的核试验历史,得从苏联时代说起。

裂谷长河娱乐 2025-10-27 22:25:43

俄罗斯已经35年没有进行过核爆炸了 说起俄罗斯的核试验历史,得从苏联时代说起。那时候,冷战正打得火热,苏联从1949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开始,就一头扎进了核军备竞赛。短短几十年,他们搞了715次核试验,大部分在大气层、地下或者水下进行。新地岛这个北极圈里的荒凉地方,从1955年起成了主要测试场,那里条件恶劣,离大陆远,适合保密操作。到1990年10月24日,苏联进行了最后一次核爆炸,这次是地下试验,爆炸当量在20到150千吨TNT之间,目的是验证武器可靠度。整个苏联核试验总数就到此为止,从那以后,俄罗斯作为继承者,也没再搞过一次完整的核爆炸。算下来,到现在正好35年,这事儿听起来挺平静,但背后牵扯着国际军控的大棋局。 为什么苏联突然停了?其实不是心血来潮。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推动改革,国际压力也大。1985年,苏联单方面宣布暂停大气层核试验,1990年又全面停测。这次最后一次试验,就在新地岛的马托奇金沙尔峡谷地下隧道里进行,苏联当时已经准备好签署军控协议。试验结束后,设备基本封存,场地转为监测用途。俄罗斯独立后,继承了这些设施,但没再动用。想想看,核试验不是小事儿,一次爆炸就可能释放海量辐射,影响生态和周边居民。新地岛周边有萨米人聚居,过去试验留下的污染到现在还得花大力气清理。俄罗斯官方数据显示,从1955到1990年,新地岛总共进行了132次核试验,其中包括1961年的“沙皇炸弹”,那是人类历史上最大当量的氢弹,50兆吨级,爆炸时光球直径几公里,冲击波绕地球三圈。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停了35年,说明军控框架多少还是起作用了。 说到关键人物,得提提维克多·尼基蒂奇·米哈伊洛夫。他是苏联后期核计划的核心骨干,1934年2月12日生在莫斯科州一个乡村,家里条件一般,父亲是机械师,从小耳濡目染搞机械。1952年,他考进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专攻理论和实验物理,毕业后直接进原子能部下属研究所。1957年起,他开始参与核反应堆计算和模拟工作,60年代转到核脉冲技术研究所,1969年当上所长。那时候,他领导团队开发爆炸效应记录设备,帮着从大气测试转向地下,以减少环境损害。80年代,他升到原子能部副部长,主管武器维护和可靠性检查。1990年那次最后试验,他就是主要负责人,确保数据准确传输回莫斯科分析。苏联解体后,他继续掌舵俄罗斯原子能部,从1992到1998年任部长,推动核设施从军事向民用转型。卸任后,他转行咨询,写回忆录《我是鹰》,讲了从实验室到测试场的经历。2011年6月25日,他77岁时去世,葬在莫斯科公墓。米哈伊洛夫的生涯基本覆盖了苏联核计划从高峰到收尾的全过程,他的工作注重技术细节,但也卷入冷战军备的漩涡,没法回避那些试验带来的长期隐患。 1996年,俄罗斯在联合国大会上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是个里程碑。条约1996年9月10日通过,禁止一切核爆炸,包括和平用途。俄罗斯作为核大国之一,24号就签了字,2000年6月30日批准,成为附件2国中重要一员。这条约到现在还没生效,因为美国、中国、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北韩这八个关键国家没全批准。但俄罗斯签了后,确实遵守了承诺,转而用计算机模拟和亚临界实验维持核库存。亚临界测试不产生核链式反应,就用常规炸药验证部件耐久性。新地岛的隧道入口焊死,设备拆走,改成地震监测站,全球震动数据天天自动上传。俄罗斯这步棋走得稳,因为它有现成库存,几千枚核弹头够用,不需要新测试来验证设计。 不过,最近几年,事儿又有点苗头。2023年11月2日,普京签署法律,撤回了俄罗斯对CTBT的批准。这不是退出了条约本身——俄罗斯还是签约国——而是取消批准状态,理由是美国还没批准,造成“不对称”。俄罗斯外交部说,这步是为对等回应,但强调不会先恢复测试。撤回后,新地岛的测试基础设施开始维护,2024年9月,现场负责人公开表示场地“随时可用”。到2025年,情况更紧张了。10月8日,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警告,如果美国恢复核测试,俄罗斯会“迅速跟进”。这话说出口,就跟乌克兰冲突升级、西方制裁挂钩。俄罗斯核武库现代化推进中,普京10月14日公开讲,正在“非常积极”开发新核武器,包括高超音速载体和新型弹头。但开发不等于测试,他们靠模拟器和实验室数据撑着。 会不会真重启测试?短期看,可能性低。俄罗斯库存有约1700枚部署战略核弹头,加上战术核武,总数超4000枚,够威慑用。测试成本高,不光钱,还会招致国际孤立。联合国10月1日报告指出,CTBT监测网覆盖全球99%人口,能在几小时内定位任何爆炸,瞒不住。俄罗斯自己也建了监测站,在新地岛周边布传感器,防别人偷测。但长远看,地缘风险在升。

0 阅读:25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