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谈台湾统一问题时表明,统一有两个条件。 第一,要和平。 第二,要台湾人“乐见”。 说实话,“要和平”这没人反对,郑丽文自己也说,她参选国民党主席,是担心台湾变成像乌克兰那样的战场,不想让台湾成了地缘政治的牺牲品。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点头,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谁都不想看自己人打自己人。 回顾过去,马英九那八年执政的时候,靠“九二共识”做底,两岸交流相当顺畅,经贸往来、文化互访都没断过,那时确实没人担心战争问题。 现在郑丽文把“和平”放第一位,一方面是顺应岛内大多数人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向外界传递“不想对抗”的信号,这点确实挺现实。 但真正有争议的是第二条,“台湾人乐见”。 她说得更具体,就是得让台湾2300万人民同意、甚至得到“祝福”。 听起来像是在尊重民意,可仔细看,难度可不小。 台湾搞了几十年的“去中国化”教育,很多年轻人对大陆认知有偏差,现在岛内多数人只想过平稳生活,对“统一”没有兴趣。 在台湾的选举环境下,政治人物必须考虑民意。 要是抛开岛内民意谈统一,基本没法在政治上站稳脚。 郑丽文敢公开说“维持现状不可能”,把统一议题重新搬上台面,这比国民党以前“拖着不解决”的态度进了一步。 但提“民意门槛”,也是为了稳住岛内基本盘,她得先保住政治地位,才能慢慢推动交流和合作。 两岸统一是中国内政,不是台湾民意能单独决定的,更不靠国际“祝福”。 大陆一直强调“统一时不我待”,如果一直等民意转变,可能几十年都等不到,中间风险谁也承担不起。 郑丽文自己也知道,统一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台湾被殖民五十年,又分裂八十年,两岸关系复杂,互信基础很薄弱,不是喊一句“统一”就能解决的。 她希望通过经济、教育、文化的长期联结,让台湾民众慢慢尝到合作的好处,再逐步走向统一,这确实是长远规划。 但问题在于,她把“民意”当成统一前提,却没考虑到统一的主动权从来不在“等民意”上。 和平当然是最优解,但“台湾人乐见”不能成为拖延统一的理由。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事实,统一的最终目的,是让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生活得更好。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