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于智驾行业的几个问题小思考。
①大家都在做「同一种」智驾,为什么结果差这么多?
这几年行业有个现象,不管你看哪家车企、哪家供应商,口径几乎大差不差。
端到端、世界模型、VLA、数据闭环、云端算力、强化学习、大模型.....
仿佛都在同一个技术时代线上,大家都在用差不多的硬件、相似的论文算法。
但当车真正上路,你会发现结果完全不一样,有的系统能在复杂城市、乡村野路稳稳穿行,有的系统还在基本的汇入汇出上挣扎。
为什么?
因为技术范式只是外壳,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底层的体系力,数据的真实度、标注的质量、仿真的效率、闭环的速度、以及团队对安全与体验的平衡能力。
智驾不只是拼谁的模型、算力大,更是拼谁的整体系统工程体系能力。
————————
②为什么有些供应商方案,反而比自研的更好用?
其实本质不是技术高低的问题,而是目标和机制的差异。
自研方案有点像五星酒店的餐厅,而供应商方案更像是专业的餐厅酒楼,
供应商的任务很单纯,把方案做稳、做通用、让客户满意,在有限时间内交出稳定、能落地的产品,
这种单一目标让他们能集中资源,把算法、调参和策略优化做到极致。
其次,供应商的项目覆盖面更广,能接触到不同车型、不同道路和不同客户的需求。
相对来说,车企自研在搭的是系统,不是单点能力。
它要从零构建数据闭环、算法体系、标注能力、工具链和软件架构,初期体验自然不如成熟供应商方案稳定。
但一旦体系跑通,自研的成长曲线会更陡——每一次迭代都能反哺整个生态。
所以短期看供应商更「能打」,但长期看,只有自研能带来持续的技术复利和品牌竞争力。
————————
③供应商方案做的不错,为什么车企还要自研?
这点很多人不理解。既然供应商方案又稳又快,买回来直接上车就行,车企何必花几千人、几年时间去造一套「差不多」的东西?
原因有三
- 第一,数据主权。
用供应商方案,所有的感知、决策数据都在外部,车企自己学不到任何能力。
自研之后,所有训练、仿真、迭代全在自己手里,闭环速度才有复利。
- 第二,体验上限。
供应商方案更像是外挂功能,而智驾是整车的一部分,自研方案能更好得将底盘、电驱、座舱深度融合,综合场景体验上限会更高,
- 第三,长期成本。
供应商收授权费,车越多成本越高,
自研前期贵,但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当智能驾驶方案成为平台化、标配,
只有自研才能真正做到「越卷越省」。
换句话说:
供应商让你能跑,自研让你跑的更远。
——————
关于自研方案与供应商方案,
看似大家都在走同一条路,但真正的分水岭,是「能不能靠自己走得越来越快」。
供应商能帮你快速起跑,但只有自研,能让你跑出属于自己的那条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