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晓岚,即是烈士聂曦在台湾的侄孙女。目前聂晓岚是台北一所中学里的历史老师。拍摄《沉默的荣耀》时,她专程从对岸飞过来,客串了这个庭审的最后时刻,一位庭审员。 聂晓岚不是在演戏,她是真实聂家在新时代里生命的延续。 2025 年台北档案馆,聂晓岚指尖捏着泛黄糖纸时。 手机 “叮咚” 响,学生小林发来周记照片:“想懂聂曦爷爷的信仰。” 糖纸上还留着模糊指印,与档案里朱枫的指纹记录重合。 这一刻,历史不再是文字,成了能触碰的温度,也让她想起自己的路。 晓岚小时候总被同学问 “你爷爷在哪”,她答不上来。 外婆只说 “去了很远的地方”,却从不提具体地址。 高中历史课讲到 1949 年,她盯着课本里的 “隐蔽战线” 发呆。 心里第一次埋下疑问:家族的秘密,会不会藏在这段历史里? 高考填报志愿时,她不顾家人反对,选了历史专业。 “我想知道真相。” 她对劝她学商科的舅舅说。 大学四年,她泡在档案馆,翻遍旧报纸和未公开卷宗。 直到看见 “聂曦” 的名字出现在东海情报案名单上,眼泪才掉下来。 半小时前,管理员推开密室门:“这是东海情报案未公开物证。” 铁盒里除了糖纸,还有支钢笔,笔帽刻着 “聂” 字缩写。 晓岚翻开钢笔笔杆,里面藏着卷细纸条,是加密情报草稿。 字迹与叔公未寄出的家书一致,她鼻尖瞬间发酸,想起初为人师的忐忑。 刚当老师那年,她讲聂曦的故事,有学生质疑 “这是真的吗”。 她拿不出实物证据,只能红着眼眶读史料。 课后,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能让历史 “活” 起来的证据。 这才有了后来走访长辈、联系剧组、追查档案的坚持。 手机里学生的周记还在翻页,小林写:“老师讲的糖故事,我试做了。” 附的照片里,自制糖纸上画着小太阳,像极了片场道具。 晓岚想起三个月前在《沉默的荣耀》剧组,道具师递来的糖。 “按您说的,加了聂先生喜欢的橘子味。” 当时她还笑出了泪,想起外婆的糖。 小时候过年,外婆总会在她口袋里塞橘子味的糖。 “吃颗甜的,日子就会甜了。” 外婆总这么说。 后来她才知道,这是叔公最爱吃的口味,外婆是在替他圆梦。 这份甜蜜,成了她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片场拍摄最后一场庭审戏时,晓岚突发奇想加了个动作。 她走到饰演聂曦的演员身边,帮他理了理白衬衫领口。 这个细节源自外婆说的:“你叔公出门总爱把领子弄整齐。” 导演喊 “过” 后,演员说:“刚那一下,我好像真见着他了。” 去年清明,晓岚第一次带学生去马场町纪念公园。 她指着纪念碑上聂曦的名字,给学生读那封未寄出的家书。 有个学生问:“他写‘无悔’,是真的不后悔吗?” 晓岚指着远处的海峡:“你看这两岸的春天,就是他的答案。” 这话,也是她对自己选择历史教师职业的回答。 之前,饰演朱枫的演员寄来一本书,夹着张片场照。 照片里晓岚正和道具师讨论糖的包装,背景是搭建的 1950 年码头。 演员在信里写:“您让我知道,每个角色背后都有家人在惦记。” 晓岚把信和那支钢笔放在一起,觉得像是叔公收到了回信。 也想起自己第一次收到学生感谢信时的感动,更坚定了教学的意义。 放学路上,小林追上来递了颗糖:“我按您说的橘子味做的。” 晓岚剥开糖纸,甜味在嘴里散开,想起档案馆里的糖纸。 她摸了摸小林的头:“下次课,我们把这个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小林点点头,蹦蹦跳跳地走了,书包上挂着自制的小太阳挂件。 晓岚看着他的背影,想起自己小时候追着外婆问 “叔公故事” 的模样。 现在,晓岚的办公室多了个 “历史记忆角”。 放着学生做的情报密码本、复刻的糖纸、聂曦的家书复印件。 每天下班前,她都会在本子上记一件与叔公有关的小事。 今天记的是:“找到朱枫给聂曦的糖纸,学生小林读懂了‘无悔’的意思。” 这个本子,她已经写满了两本,未来还会继续写下去。 锁办公室门时,晓岚看了眼窗外,夕阳正照在海峡方向。 她想起外婆当年总坐在窗边,望着海峡叹气。 现在她终于懂了,那不是叹气,是在等一个团圆的消息。 而她现在做的事,就是把这份等待,变成能让年轻人懂的故事。 明天,她要把档案馆的糖纸实物带去学校,让学生们也摸一摸。 她想让他们知道,有些历史,不仅能读,能听,还能亲手触碰 —— 就像她用十几年时光,触碰家族的真相与信仰一样。 主要信源:(河北共产党员网——聂曦:比吴石更隐秘的“红色纽带”,33岁在台湾从容就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