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车一年用车体验:当下仍是最优解的选择。 当初选择插混车,就在于其可油可电。我开插混车已有一年多,总里程接近16,000公里。这段时间里,对它的认知从最初的“纠结”逐渐转为“认可”,最终确定在当前用车场景下,它仍是我的最佳选择。 120公里的纯电续航,城区日常通勤完全够用,每周充2-3次电就行。开始在外面充电,后来家里装了充电桩,充电更是方便,这一顾虑也随之减轻。 但跑稍远的路程时,120公里的纯电续航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返程就得补电,不然就得用油。其实我之前三辆车都是纯燃油车,并非烧不起油,只是用电的成本比烧油低太多,所以那段时间我总忍不住想:当初要是买纯电车,是不是就不用频繁考虑“补能”的问题了? 随着用车时间变长,我慢慢回归理性,发现插混车其实更适配我的需求。我的用车场景里,90%的里程都在城区,120公里纯电续航完全能覆盖;偶尔跑长途,一年也就3000公里,单次单程400公里左右,满电出发,途中根本用不了多少油,燃油成本可以忽略,一年也就三箱油。 更关键的是,纯电车的续航焦虑,插混车完全没有。纯电车电量低于30%就得开始规划充电,到20%更是会焦虑不已;但插混车电量低于15%会自动切换用油,高速时发动机直驱,低速时还能发电,相当于一台增程车,全程不用为电量担心。而且高速上纯电车能耗会显著增加,续航达成率往往只有70%,焦虑感会进一步加重;要是赶上节假日跑长途,高速充电桩大概率要排队,开纯电车就得一边开车一边惦记充电,体验大打折扣。买车本是为了享受生活,总不能反而添了焦虑。 当然,插混车的用车成本比纯电车略高,主要是偶尔的燃油费用和发动机保养费用,但结合插混车更低的购车成本来看,总的成本差距基本可以忽略。 另外,从长期使用来看,插混车的电池寿命也更有优势。即便七八年后电池容量衰减,有燃油系统保底,日常使用也不会受影响;就算未来需要换电池,插混车的电池容量不大,更换新电池的费用也更低。而且插混车的电池基本是“浅充浅放”——电量到15%就会自动启动发动机,绝不会把电用到10%以下,这对延长电池寿命非常有益。反观纯电车,偶尔难免会把电量用到10%以下,这对电池损耗更大。 所以综合来看,在目前家有充电桩、以日常通勤为主、长途需求较少的情况下,插混车对我来说,依然是最优选择。 插混车主所谓的“焦虑”,其实是人的问题,并不是车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