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确实从来没有碰到过像中国这样的对手,过去的对手先是英国,再是德国日本,再就是苏联,除了苏联,没有一个国家有与美国相当的规模。 回顾美国历史上的主要对手,英国、德国、日本和苏联,尽管它们曾对美国构成过严重挑战,但无一能够与美国在规模上抗衡。 先看美国曾经的对手们,规模上的短板都很明显。英国当年虽是 “日不落帝国”,但本土面积只有 24 万平方公里,人口巅峰时也不足 5000 万,靠着殖民体系维持霸权,一旦殖民体系瓦解,国力便迅速回落。 德国和日本更是典型的 “小国大工业”,二战前德国人口刚过 6000 万,日本不足 7000 万,资源匮乏的先天缺陷让它们根本撑不起长期的全球竞争,战败后更是失去了较量的资本。 即便是苏联,虽然国土面积广阔,但人口最多时也只有 2.8 亿,经济结构严重偏向军事,轻工业和民生领域的短板始终无法弥补,最终在长期军备竞赛中耗尽了元气。 中国的规模优势从一开始就拉开了差距。单看人口,14 亿多的体量是美国的 4 倍多,比当年苏联巅峰时还要多出 11 亿,更别提英国、德国这些国家了。 更关键的是市场规模,中国有 4 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近 11 亿网民,这样的超大规模市场能为任何新技术提供理想的试验场,让创新成本快速摊薄,这是美国当年的对手们想都不敢想的优势。 就拿 5G 来说,中国能在 4G 成本没完全回收时就推进商用,靠的就是庞大的用户基数能支撑商业可持续,这种规模效应让美国在相关领域的优势不断被缩小。 产业体系的完整性更是让美国倍感压力。苏联当年的工业体系看似强大,实则门类残缺,民用工业长期落后,而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41 个大类、207 个中类、666 个小类一应俱全。 2023 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 39.9 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比重约 30%,500 种主要工业产品里有 220 多种产量世界第一。 这种全面的产业布局意味着,美国想通过技术封锁卡住中国的脖子难度极大,就像打压华为时发现,中国在通信设备的上下游已经有了完整的替代链条,这种韧性是当年的日本根本不具备的 —— 日本当年在半导体领域虽强,但关键材料和设备仍依赖进口,美国一施压就不得不妥协。 中美之间的深度依存更是以往博弈从未有过的。苏联当年和美国是两大阵营的全面对抗,经济上几乎没有交集,而中美 2023 年的双边贸易额就超过 6000 亿美元,美国是中国重要的市场和技术来源地,中国则是美国消费品和资金的重要供给方。 这种依存关系让竞争变得异常复杂,美国既想在高科技领域遏制中国,又怕伤到自己的企业利益,就像对中国芯片实施出口限制后,美国本土的芯片制造商立马陷入库存积压的困境,不得不反复游说政府放宽限制。这种 “斗而不破” 的局面,是美国和苏联冷战时从未遇到过的挑战。 竞争的广度和持久性也远超以往。美国和英国的较量集中在海上霸权,和美日的竞争主要在经贸领域,和苏联则侧重军事对抗,而中美之间的竞争覆盖了科技、经济、外交、地缘等所有领域。 从 5G、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前沿,到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赛道,再到全球治理的规则制定,几乎无处不在。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清晰,而美国则受党派轮换影响,政策时常摇摆,这种耐力比拼让美国很难用以往的套路快速压制对手。 美国精英阶层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这种差异,2015 年后美国国内达成共识,认为对中国的 “接触” 战略已经失败,必须采取强硬态度。 但他们也清楚,面对这样一个规模庞大、产业完整且与自身深度依存的对手,任何极端手段都可能反噬自身。这种前所未有的博弈格局,注定了中美关系会比以往任何大国关系都更复杂,也更考验双方的智慧。 中国不主动挑起冲突,但也从不怕冲突,拥有核威慑、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已经具备了抗衡美国的足够底气。美国的一些老套路,在面对中国时,早已失去了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