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看了他一眼:“配枪不错。”高志远闻言

小史论过去 2025-10-25 23:17:18

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看了他一眼:“配枪不错。”高志远闻言,立马把手枪上交,谁知,下一刻就被抓了起来! 说起高志远这个人,得从他的出生说起。他1907年出生在河北滦县多余屯村,原名叫高翔云。家里本来挺殷实,他是独生子,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文化,六岁进私塾,背四书五经啥的都熟。十四岁父亲一走,家道中落,他就开始下地干活。但这小子不服输,一边种地一边啃兵书,对打仗那套越来越上心。十五岁他就摸枪练武,村里田野上天天练,二十岁时枪法就准得吓人,能百步穿杨。 高志远的枪法在当地那是出了名的。冀东人提起他,总爱说那些传说,比如他能打落天上飞鸟,或者一枪撂倒跑远的野兔。这些故事不是空穴来风,早年他练就的本事,在后来的抗日中派上大用场。土匪那次就是例子,他带队巡视边境,碰上武装土匪,一番周旋后展示枪技,土匪直接服软,扔下家伙加入抗日队伍。这事儿传开后,他的威望蹭蹭上涨,部队也壮实了不少。 1933年长城抗战打响,日军进逼华北,高志远在家乡拉起自卫队。那些年头,武器土得不行,就土枪长矛凑合。他领着青壮年设埋伏,山岭间等着日军小队过境,一通射击就把人打散。这次行动让他尝到领兵的滋味,村民们也开始指着他当靠山。冀东这地方,本来就乱,日伪势力横行,他这支队伍成了老百姓的护身符。 1938年春,冀东暴动爆发,高志远率部冲在最前。暴动失败后,他没撤远,继续在密林山地拉队伍,建据点存弹药。情报来往不断,部队从民团变游击队。五月,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成立,他当上总司令。手下几千人,枪支过千,专干破坏日军补给的活儿。焚仓库,炸桥梁,敌军补给线一断再断,冀东抗日就这么硬扛下来。 高志远指挥的游击战,讲究的就是快准狠。部队夜里摸进日伪据点,拆铁轨放火,敌军一调动就跟上打。传单撒遍乡村,宣传抗日道理,动员群众送粮支前。他的枪法在实战中显神威,一次伏击,他从高处跃下,连毙几名日军军官,主力才撤得干净。这些仗打下来,不光削了敌势,还拉拢不少游击队归队,冀东抗联越战越强。 但抗日路子从来不平坦。1939年2月,高志远接到电令,去平西山村开会,议部队整编和补给。出发前,他整行装查地图,带上少数随从。副手萧克走过来,看了看他的勃朗宁手枪,说了那句“配枪不错”。高志远按老规矩,解枪套递过去。萧克接了检查弹夹,放进自己包里。队伍就这么上路,沿山路翻岭过谷,避开巡逻。 路上高志远跟战士聊会议事儿,确认路线无虞。午后到村口,土墙农院在望。他们推门进堂屋,空气里柴烟味儿重。刚站稳,门外靴子声乱响,一队士兵从墙后冲出,端枪围院。萧克从屋里出来,下令逮捕高志远,指他私联旧军官吴佩孚,有叛变嫌疑。高志远想解释,士兵上前捆手押走。随从也被卸武器,扔地上。马车等在门外,把人推上去就走。 押解车上颠簸,高志远手缚身后,窗外树影晃。士兵骑马跟车,不时查绳索。到山洞审讯室,解绳推进铁门。萧克带小组翻高志远旧记录,几封没上报信件成证据。审讯室油灯下,萧克列嫌疑点,高志远站着答。记录员刷刷写。从交枪到隔离,就几小时。山风外,守兵换岗声不断。抗日部队震动大,有人觉得冤,有人信指控。 消息传开,营地战士议论高志远的功劳。宋时轮赶萧克指挥部,按桌说高在冀东的抗日事迹,求放人。邓华跟上,拿档案翻作战报告,讲联络是误会。萧克摇头,继续查。宋时轮回驻地,拉战士签请愿书。调查小组在土屋摊文件,核行踪。萧克敲桌要证据链,宋邓多次闯入,标地图抗日路线,推指控。小组记笔记,但萧克定公审。 公审在山谷空地开,战士围圈,风吹旗响。萧克上台读罪状,高志远押上,双手缚站听。证人上台讲联络细节,高志远抬头驳,重申抗日心。萧克敲槌结束,判汉奸枪决。战士低语,宋时轮拉萧克袖再求,被推开。执行那天晨雾中,高志远押到谷口土坡,跪后起身,直视前。枪声一响,他前倾倒地。士兵查后盖白布抬走。萧克封消息,部队散。 滦县党组织对外说高志远战斗阵亡,稳军心。遗体秘葬山坡,战士轮守。解放后,档案重审,宋时轮等供证词,拆旧指控。平反会翻卷宗,确认无辜。1950年代初,追认革命烈士,滦南立碑,村民揭幕诵功。家属领证书,后继者续抗日精神。高志远这事儿,暴露了那年代政治环境的复杂,英雄也难逃误伤。

0 阅读:36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