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

绾玉说 2025-10-25 21:30:37

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就连整个涉及芯片的生态系统统都搬到美国。 要把整个芯片生态圈打包送去美国?这话说得轻巧,听起来真像个随时可以装箱的项目。可台湾当局副领导人萧美琴在世界面前许下的这个所谓“产业升级”的承诺,根本没搞懂自己要搬的是什么。 这哪里称得上仅仅是一个项目?分明是一个鲜活灵动、结构繁复的“有机生命体”,蕴含着蓬勃生机与无尽变化。它的强大,从来不只靠台积电一家公司撑着,而是靠着一个根本无法物理移植的共生网络。想理解这事儿为什么行不通,得从三个层面把它拆开看透。 产业之魂,恰似一张无形之网——由人脑交织而成的“神经网络”。它虽隐匿无形,却在产业脉络中扮演着至为关键的角色,驱动着产业的发展与前行。美国英特尔、美光这些大厂来台湾挖人,目标非常明确,专挑那些有五年以上经验的核心技术工程师。他们开出的条件很诱人:薪水翻倍,还帮你把全家人的身份问题都解决了。 但每一个这样的工程师,都是台湾花了至少三年时间才培养出来的“神经元”。你把他们一个个抽走,表面看是人才流动,实际上却是在撕裂知识传承的结构,造成一种数据上看不见的“隐形人才断层”。你把习惯了本地产业快节奏、高协同文化的人直接扔到美国,语言、生活都不适应,更别提职业规划了。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不就因为技术工人短缺和文化差异延期了嘛?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说人才是大脑,那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就是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这个生态圈里,超过九成的公司,是员工少于一百人的中小企业。它们围绕着台积电这样的巨头,提供光刻胶、测试治具这些不起眼但缺一不可的东西,是几十年投资积累下的紧密配合。 让这些小公司搬家?简直是天方夜谭。光是设备运输和调试的费用,就可能吃掉公司两年的净利润。到了美国,还要面对三倍以上的人工成本。这对它们来说,不叫搬迁,叫集体破产。美国人精明得很,他们想要的只是利润较低但战略意义重大的先进芯片制造环节,对于利润更高的设计、封测领域却闭口不提。这种“器官摘取”般的手段,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针对日本半导体产业所采用的策略如出一辙,毫无二致,尽显霸权行径的一贯作风。在野党怒斥这是在“砍断经济命脉”,一点都没说错。 任何一个生命体,皆需一方安身立命之所。此“栖息地”,是其生存之根基,承载着生命延续的希望,不可或缺。台湾的芯片产业,就活在中美两大引力场的夹缝里。大陆市场宛如台积电的“衣食父母”。在过去一年里,这片广阔市场为台积电贡献了几近半数的销售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恰似稳固基石支撑着企业发展。在世界的另一端,美国凭借其技术霸权,持续施加政治压力。其野心昭然若揭,妄图将一切局势掌控于股掌之间,以遂其独霸之私欲。 更要命的是,高端芯片的生产离不开高纯度稀土,就像人离不开空气。而目前全球唯一能稳定供应这种稀土的,只有中国大陆。现在,大陆已经开始对稀土出口进行管控,目标直指14纳米以下的芯片生产。你看台积电的动作有多矛盾:在美国建厂,是为了应对政治压力;同时又在南京扩建28纳米工厂,是想拼命保住大陆这个饭碗。 这根本不是什么高明的布局,而是在地缘政治的烈火上被反复炙烤的无奈挣扎。台湾最核心的战略资产,正在沦为美国拉拢时递过来的“甜点”,以及大陆施压时握在手里的“筹码”,自己的控制权正在一点点流失。 所以,别再把这个内部高度整合、与外部环境精密平衡的“生命体”,当成一个可以随意拆解的机器了。当“产业升级”的宏大口号喊得震天响时,街头上跨党派民众举起的标语却是“要工作不要政治”。当政治绑架产业,最终为这一切买单的,永远是普通民众。

0 阅读:18

猜你喜欢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