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道理的话:当你的孩子主动给你买衣服、买吃的,或者主动给你发红包,不管你缺不缺钱,有多心疼孩子赚钱辛苦,你都要欣然的收下。 你知道不?我妈之前就犯过这错,现在想起来还后悔呢!我弟刚毕业那会,在深圳做程序员,第一个月工资扣完房租、水电,只剩三千多,愣是从里面抠出五百块给我妈发红包,还附了句“妈,你买点爱吃的”。我妈一看就急了,立马回“你刚上班花钱地方多,自己留着,妈不缺钱”,红包愣是晾了24小时没领。结果我弟晚上打电话,声音都蔫了,说“妈,我还以为你会开心,没想到你嫌少”——你看看,这哪是嫌少?是心疼孩子,可话到孩子耳朵里,就成了“我的心意没被当回事”。后来我妈赶紧把红包领了,还特意拍了张买水果的照片发过去,说“你发的钱买的葡萄真甜”,我弟那边才笑出声。你们家有没有过这种情况?孩子兴冲冲递来心意,父母一句“别乱花”就给怼回去,回头孩子蔫蔫的,自己还纳闷“我这不是为他好吗”? 这里面藏着个心理学上的“情感反馈闭环”,说通俗点就是:孩子给你买东西、发红包,不是真要帮你解决钱的问题,是想把“我长大了,能疼你了”这份心思递到你手里。你要是不收,这份心思就没地方落,孩子会觉得“我是不是还没能力让爸妈享福”,甚至会慢慢不敢再表达。我表姐之前给她爸买按摩椅,花了她两个月奖金,她爸收到后第一句是“这得好几千吧?纯属浪费!”,表姐当场就红了眼,说“爸,你腰不好,我看同事给她爸买了说管用,才给你买的”。后来还是我姑劝我姑父“你就用着,不然孩子心里堵得慌”,姑父才试着用,每次表姐打电话问,他就说“今天按了20分钟,腰舒服多了”,表姐后来跟我说“我爸这么一说,我觉得那钱花得值,下次还想给他们买东西”。你看,收下不是占便宜,是给孩子的孝心搭个台阶,让他们知道“我的爱,爸妈接收到了”。 去年某家庭情感机构做过调研,72%的年轻人表示,给父母买东西被拒收时,会比自己买错东西还难受。有个小伙子说,他给妈妈买了件羽绒服,妈妈说“我衣柜里还有三件新的,你退了吧”,他没退,结果过年回家发现羽绒服被叠得整整齐齐,标签都没拆,妈妈还是穿旧棉袄。他说“那一刻我特难受,感觉自己像个外人,连心疼妈的资格都没有”。这就是很多家长没意识到的点:你心疼孩子赚钱辛苦,可孩子更怕自己没机会回报。你以为拒收是为他省钱,他却觉得是“爸妈不认可我的能力”。我邻居张阿姨就做得特别好,她女儿每次给她买护肤品,她都会用,还跟小区姐妹说“这是我闺女给我买的,用着皮肤都嫩了”,她女儿每次回来,都乐呵地给她带新的,母女俩感情好得不行。你们说,张阿姨这种“欣然收下+积极反馈”的做法,是不是比硬扛着“我不缺”强多了? 还有些家长总说“我自己有钱,不用孩子给”,这话听着硬气,其实特别伤孩子。我大伯就是这样,退休工资不少,我堂哥给她买进口药,他说“医院开的药就行,这药太贵”;给她报旅游团,他说“我自己能去,不用你花钱”。后来堂哥跟我吐槽“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对我爸好,感觉他不需要我”。你想啊,孩子从小被你照顾,吃你做的饭、穿你买的衣,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等我长大了,要好好照顾你”。你要是总把“我不需要”挂嘴边,就是把孩子这份心意堵回去,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真的不怎么表达了——不是不爱,是不知道怎么爱。就像小时候你给孩子买玩具,孩子要是说“我不要”,你心里也会失落吧?道理是一样的,爱是相互的,得有来有回。 欣然收下孩子的心意,其实是在给孩子传递“你很棒,你有能力爱别人”的信号。我妈后来就想通了,我弟再发红包,她会收下,然后转头用这钱给我弟买他爱吃的酱菜、寄他爱穿的家乡袜子;我给她买衣服,她会穿给我看,说“这衣服版型好,显得我年轻”。现在我弟每个月都主动发红包,我也总想着给我妈买东西,不是因为她缺,是因为知道她会开心,知道我们的心意能被她接住。这不是物质上的往来,是心里的暖流在转,转着转着,一家人的感情就更亲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