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文史小将 2025-10-25 11:36:07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马伟明院士长期专注于电磁技术研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便带头攻关海军关键装备。作为海军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主持了多项核心科研项目,推动中国海军从传统动力系统向先进电磁装备转型。 2017年接受采访时,马伟明直言,中国在全电推进和电磁弹射技术上已经领先美国一代,美国要追赶可能需要十多年时间。 中国海军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自2005年瓦良格号改造开始,中国航母建设便进入正轨。2012年辽宁舰服役,为飞行起降积累了宝贵经验。随后,2019年山东舰入列,进一步完善了滑跃式起飞技术。 近年来,中国工程师将重点放在自主创新上,尤其是电磁弹射系统的研究,从实验室验证到舰上应用,系统稳定性不断优化。 马伟明团队提出的中压直流方案,相比美国的中压交流方案更为先进,储能采用电池和超级电容组合,效率更高且故障率低。 面对外界质疑,中国并未停下脚步。 相比之下,美国航母发展显现诸多问题。福特级航母自1995年规划以来,就计划配备核动力与电磁弹射系统。纽波特纽斯船厂2004年开工,合同2005年签订,初期预算为78亿美元。但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资金紧张,工程进度落后。 成本不断上涨,最终达到133亿美元。2013年下水,2017年交付海军,但电磁弹射系统频繁故障,拦阻索和武器升降机均未达标。海军在2019年设定作战认证截止日期,2021年7月计划完成系统认证,2022年3月底交付零件,但问题仍层出不穷。2023年部署中拦阻系统失灵,维修需耗费一周时间。 电磁弹射故障在四年间造成多架飞机损毁,军方警告称可能影响全球作战行动。2024年福特号返回大修,成本继续上升。 肯尼迪号交付时间从2025年7月推迟到2027年3月,使美国现役航母数量降至10艘,甚至可能减少到9艘。 相比之下,中国航母的自主创新和测试进展显得更加顺利和高效。 这也意味着,美国最新的福特级航母在部署最先进舰载机时竟遭遇了重大瓶颈。 仅仅一个关键部件的故障,就足以让整个航母的战斗力大幅削弱。 深入分析福特级遇到的问题,人们发现,根源并非单纯的技术失误,而是美国工业体系长期衰退的集中体现。 冷战结束后,美国长期推行的“去工业化”政策,严重削弱了其制造业基础。如今,全美范围内能够建造航母的船厂仅剩一家,形成事实上的产能瓶颈。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家船厂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工人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5岁,而年轻技术工人的比例不足5%,经验传承出现巨大空档。同时,供应链同样岌岌可危,特种钢材等关键原材料的国内产量已经缩减到三十年前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即便拥有最先进的设计图纸,如果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充足的人才储备,也很难将理想变成现实。 福特级航母项目已经把美国海军推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首舰的实际耗资,从最初预算一路飙升到超过170亿美元,这样的巨额沉没成本,使得放弃项目在政治上几乎不可能。 持续的技术和工程失败不断消耗决策层的耐心,五角大楼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进行修复,同时国会对后续航母项目的拨款意愿也明显减弱。 这一切都发生在美国背负36万亿美元国债、面临全球激烈竞争的背景下。 早在数年前,马伟明就曾指出“未掌握原理就急于上马”的风险,如今看来,这句警告几乎应验了福特级的现实困局。 福特级航母的持续问题,用极其昂贵的代价,让美国不得不直面技术雄心与工业基础之间的巨大差距,也提醒世界:再强大的设计蓝图,没有可靠的工业生态做支撑,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0 阅读:301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