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转业后却遭地方恶霸刁难,他看了恶霸一眼

炎左吖吖 2025-10-25 09:55:30

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转业后却遭地方恶霸刁难,他看了恶霸一眼,说:“越战中的打打杀杀我见多了,我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和我动手? 1985年3月,在老山阵地上,25岁的杨启良把冲锋枪往肩上一扛,对身后的战友吼了句:“跟我上!” 这一仗,他带着仅剩的6人小组冲进敌暗哨,13分钟后全歼18名越军。 可没人想到,这个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斗英雄,三十年后在地方单位被人堵门威胁时,只用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让闹事者蔫了气。 他说:“越战中的打打杀杀我见多了,我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动手?” 1962年,杨启良出生在湖南衡阳山脚下,是村子里的“野孩子”。 家中只有五亩薄田,父母就靠这些地供他吃穿。 可他从小却脾气倔,别家孩子放学出去割猪草,他偏蹲在晒谷场打拳。 村里人都说:“这娃倔得像头驴,认定的事撞南墙也不回头”。 1981年征兵,19岁的他攥着户口本往县城跑。 体检时,他说:“我要当兵,要去最苦的地方。” 火车开往云南的那天,他扒着窗户看外面的山,嘴角翘得老高。到 了边境,营地的蚊子比老家的大腿粗,他咬着牙适应。 既然来当兵,就得像地里的红薯,扎进土里才长得壮。 1984年老山前线吃紧,部队要组建突击队。 杨启良第一个报名,班长拽住他:“你才24,还没娶媳妇呢。” 他甩开手:“仗都打到门口了,还娶什么媳妇?” 老山的前线是片望不到边的热带雨林。 杨启良所在的突击排要在敌阵前沿潜伏,他裹着潮湿的军被趴在泥里,蚂蟥顺着裤管往上爬。 他用火柴头烧蚂蟥的脑袋,烧得“滋滋”响也不动弹。 1985年3月那场战斗,十分关键。 他带着班侧翼穿插,刚进密林就撞上越军暗哨。 越军的火力封锁了退路,同组的战友一个接一个中弹倒下。 眼见着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的中弹倒下,杨启良把冲锋枪往地上一戳,喊了一嗓子:“剩下的跟我冲!” 他滚着躲炮弹,爬着炸碉堡,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守着阵地。 越军涌上来时,他抱着炸药包吼:“向我开炮!” 混乱中,他的手掌被弹片划得鲜血淋漓,却始终没退半步。 13分钟后,阵地被夺回,18名越军倒在阵地前。 他撤下时,浑身是血,但手中的枪却始终没放下。 这一仗,他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庆功宴上,首长拍他肩膀:“好样的!” 他却发愣:“我就想活着回去,种我家的地。” 1986年,杨启良转业回湖南,在建筑公司上班。 他仍按部队规矩来,天没亮就到工地,搬砖、和泥比谁都利索。 同事喝酒拉关系,他只端着茶杯坐角落。 评奖金时,他把名额让给家里困难的工友。 可地方讲的是人情世故,“刺头”“倔驴”的标签很快贴在他身上。 1987年,麻烦来了。 项目外包队包工头抢工期闹事,带着十几个壮汉堵在公司门口骂骂咧咧。 杨启良正蹲在台阶上抽烟,他抬头扫了对方一眼,说:“越战里什么阵仗没见过?我就是从死人堆爬出来的,你确定要试试?” 包工头愣了愣,挥挥手让手下走了。 可这一“镇住”,也把他钉在了“不好惹”的标签上。 至此,没人愿意跟他打交道,升职轮不到他,奖金总少他一份。 九十年代初,他辞了工,回乡盖了间土坯房。 九十年代初,他辞职回了衡阳老家,盖了间土坯房。 日子过得十分简单,白天种稻子,晚上修旧收音机。 他把那枚一等功勋章用油纸包起来,放进墙角的木箱。 不是不想让人知道,是觉得“没必要”。 村里人只知道他“当过兵,脾气倔”,直到1998年湘江发洪水。 那天夜里,堤坝决口。 杨启良发现后第一个扛起沙包往堤上跑,用身体挡住水流。 洪水退了,政府给了他一块“抗洪先进个人”的奖牌。 他却偷偷塞回村委会:“应该的。” 后来的日子,也就这么平静的过着。 直到2006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整理老山战役档案时,在名单里翻到“杨启良”的名字。 工作组立刻驱车去村里找到他:“我们是来给您补发待遇的。” 他愣了愣:“我还以为部队忘了我。” 核实档案后,组织补发了他的待遇,还将他的战斗事迹送进军史馆。 2015年,当地媒体写了篇报道《老山英雄杨启良:从死人堆里走出的硬汉》。 报道登出来那天,村里人才知道,那个哑巴老头,曾是歼敌18人的战斗英雄。 后来,他还被请去高中讲话。 讲台上,他十分紧张:“我没读过多少书,就知道打仗是为了不再打仗。活下来的人,得守住日子。” 结束后,有个学生递给他一张纸条:“爷爷,你是我的英雄。” 他摸着纸条,眼眶红了。 这是他这辈子收到的最“贵”的奖状。 政府要给他盖新房,他拦住:“普通砖房就行,住着踏实。” 如今,当我们享受和平岁月,或许该记得,有些英雄。 主要信源:(杨启良 - 百度百科、人民资讯——老山一等功臣:打死18个敌人后,向电台大喊“向我开炮”!)

0 阅读:67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