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武汉女大学生吴明珠,放弃了城里的工作,趁父母不注意,连夜逃往新疆。父

炎左吖吖 2025-10-25 08:55:36

1955年,武汉女大学生吴明珠,放弃了城里的工作,趁父母不注意,连夜逃往新疆。父亲称要与她断绝关系,母亲气得生了3天病。谁知,几年后女孩回家,父母两人却目瞪口呆。 25岁的吴明珠坐在一列开往西安的绿皮火车上,离开了优渥的生活。 她不知道,这一去,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更让全中国人民的果盘里,从此多了一份跨越戈壁的甜。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武汉一个书香世家。 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员。 她从小在书堆与花香中长大的,甚至连洗件衬衫都要被父亲拦下:“丫头家家的,别碰粗活。” 可这个被宠着的“娇小姐”,偏对甜味有股子执拗的痴。 五岁那年第一次吃到红瓤西瓜,她便觉得十分好奇。 后来,看苏联电影《米丘林》,看着银幕上的植物学家把普通果实变成珍品,她眼睛亮得像淬了星子:“原来甜味也能被人种出来。” 1949年,19岁的吴明珠考进西南农学院园艺系。 这所学校后来走出袁隆平、向仲怀等院士,可她偏挑了最“土”的园艺专业。 母亲觉得,女孩子学这个,将来坐办公室搞研究就好,何必沾一身泥? 她不管,扎进试验田一蹲就是半天。 同学笑她“傻”,她只说:“我想知道,怎么让瓜更甜。” 导师曾笑她:“你这哪是学园艺,是把命拴在藤上了。” 她却认真的回答:“西瓜甜不甜,得用脚量过瓜田才知道。” 1953年毕业,吴明珠本可留校当老师,她却坚持去基层。 先分到重庆西南农林局,又调到北京中央农村工作部。 在大机关坐办公室,她坐不住。 今天跑郊区农场,明天蹲试验田,同事背后议论:“放着铁饭碗不端,偏要当‘泥腿子’。”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向中央要干部支援边疆。 吴明珠听说消息,她一趟趟往领导办公室跑,软磨硬泡要报名。 领导劝:“新疆夏天40度,冬天零下30度,风沙漫天,你这细皮嫩肉的……” 她只说:“我想种瓜。” 她连夜写申请,找领导磨了七趟嘴皮,终于获批。 父母得知消息炸了锅。 母亲把她的东西全都锁进柜子,父亲拍桌:“去了就断绝关系!” 但她还是走了,只给父母留了张纸条:“等女儿种出最甜的瓜,您二老就明白了。” 1955年冬,吴明珠背着铺盖卷到了乌鲁木齐。 组织想留她在机关,她却申请去最苦的鄯善县农技站。 那地方挨着火焰山,夏天地表温度能烤化胶鞋。 初到瓜田,维吾尔族老乡当她是“来镀金的城里闺女”。 可她跟着老乡学维语,蹲在45℃高温里记瓜秧数据,吃馕喝奶茶比谁都利索。 不到半年,她能叫出每个老乡的名字,也能闭着眼分出“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的瓜藤。 更难的是育种。 新疆瓜种虽多,却散落在老乡手里,品质参差不齐。 她背个布包,走遍吐鲁番300多个生产队,一块地一块地记数据。 三年收集44个本地瓜种,建起新疆首份瓜种资源档案。 老乡笑她:“这女娃子比我们还懂瓜!” 1958年,她的男友杨其祐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放弃了留校机会,一路追到鄯善。 没有婚纱,没有喜宴,两人借间屋子,花50元买喜糖,就算结婚了。 杨其祐懂她:“她这辈子,是要和瓜过一辈子的。” 从此,他帮她翻译资料、测土质、记数据,成了她最默契的“育种搭档”。 为加速育种,吴明珠琢磨出“候鸟式”科研。 春夏在新疆育种,秋冬去海南接着干。 一年三季,都比别人多出半年时间。 她带着团队跑遍全疆,收集180多份濒危瓜种。 十年浩劫时,试验田被毁,她被罚去养猪,每天喂完猪,就偷偷把瓜种藏进搪瓷缸,埋在猪圈底下。 1970年代恢复工作后,她更拼了。 在鄯善山沟里找到“老汉瓜”,她带着团队杂交选育十几年,让亩产从800公斤提到3000公斤。 1984年,“早佳8424”西瓜问世,皮薄肉脆,甜度13度,后来成了全国种植最广的西瓜品种。 百姓不知道,“8424”是她和团队第8424次组合实验的编号。 1999年,69岁的吴明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了新疆首位女院士。 消息传回武汉,当年要和她断绝关系的父亲老泪纵横:“我闺女,是为国家种甜的。” 母亲逢人就说:“这是我的骄傲!” 2002年,她获50万奖金,40万直接捐给课题组:“钱该花在瓜种上。” 2023年4月,93岁的她在乌鲁木齐离世,骨灰按遗愿撒在吐鲁番瓜田。 从武汉的深宅大院到新疆的戈壁荒滩,从捧着西瓜流汁的小女孩到“把人生嫁给瓜田”的院士,吴明珠用一生写就答案。 所谓“任性”,不过是不肯辜负内心的热爱。 所谓“传奇”,不过是把一件事,用一辈子,做到极致。 现在我们咬开冰镇西瓜时,甜汁漫开的瞬间,或许该轻轻说一句:“谢谢,瓜奶奶。” 主要信源:(光明日报——《吴明珠:把人生的甜蜜献给祖国》)

0 阅读:2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