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本身要比陆地野战火炮威力大,比如说紫石英号护卫舰搭载着3门102毫米双联舰炮

文史啊旺 2025-10-24 19:50:32

舰炮本身要比陆地野战火炮威力大,比如说紫石英号护卫舰搭载着3门102毫米双联舰炮,配备水冷系统和自动装弹机,射速30~40发-分,3座舰炮加起来可以在1分钟内可输出120~160发炮弹。可以说紫石英号护卫舰的火力能顶我军一个36门制的炮兵团。但我军靠个人素质和地形弥补了火力差距,整场炮战中,紫石英号根本无法准确定位我军炮位,在长江里面只能挨打。 说起二战后海军装备和陆军火炮的对比,总让人觉得舰炮那股子猛劲儿特别突出,尤其是搁在狭窄河道里头的时候。舰炮不光口径大、射程远,还因为船上空间大、电力足,能塞进水冷套件和自动装填装置,这玩意儿让射速直接拉满。拿英国皇家海军的紫石英号来说,这艘黑天鹅级护卫舰,二战末期服役,1949年那会儿正好赶上中国内战尾声,被派到长江上护卫英国大使馆。它的主炮是三座双联102毫米QF Mk XVI型,单座炮塔里两门炮,水冷系统帮着散热,自动装弹机一转一转的,射速能稳在每分钟30到40发——这是整个炮塔的输出,算下来三座加一块儿,一分钟能甩出120到160发炮弹。这火力密度,搁陆军炮兵眼里,简直像开了挂。 陆上野战炮呢?那时候解放军主力用的是缴获的日式75毫米野炮和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前者射速顶多6到8发每分钟,后者好点儿能到10发,但没水冷,管子一热就得降速,持续打下来也就3到4发。为什么这么大差距?舰炮是固定在稳固船体上,电力驱动转塔瞄准快,弹药从船舱直供,源源不断。野战炮得靠人拉绳装填,机动性强但散热靠风,热了就卡壳。更别说紫石英号的102毫米炮弹重达14公斤,初速800米每秒,射程15公里开外,砸下去能撕开薄装甲。解放军那些75毫米炮弹才6公斤,105毫米榴弹虽重15公斤,但射程也就11公里,威力上头一较劲儿,就显出舰炮的家底厚实了。简单算笔账,一个36门75毫米炮团,全速射击一分钟也就216到288发,远不如紫石英号来得密集。要是换成105毫米,36门团一分钟顶多360发,还得考虑过热减速。舰炮这优势,不是吹的,它能顶一个加强炮团的活儿,尤其在河上巡弋时,火力覆盖面广,压制力强。 不过话说回来,1949年4月20日那场长江炮战,紫石英号的舰炮优势没发挥多大作用。英国人当时正忙着在内战夹缝里护侨,紫石英号从上海开往南京,接替另一艘舰艇站岗。结果刚进江段,就碰上解放军炮兵阵地开火。资料显示,解放军用的是第三野战军炮兵部队,主力是美式M2A1 105毫米榴弹炮和日式九二式75毫米野炮,这些装备大多从国民党那儿缴来的,射程和精度都不赖。紫石英号上,舰长伯纳德·斯金纳中校下令还击,三座炮塔齐转,但船身搁浅后,前两座炮根本够不着北岸阵地,只剩尾炮勉强顶上。英方记录显示,他们一共打了上百发,但命中率低,观测难。解放军炮位藏在芦苇和土坡后,地形帮了大忙,机动转移快,英国舰上雷达和光学仪在雾气里头辨不清目标。结果紫石英号挨了50多发炮弹,舰桥炸烂,引擎房进水,死了17个船员,伤了30多个,船直接卡在玫瑰岛浅滩上动弹不得。 这事儿搁军事史上算个典型案例,舰炮再牛,也得看地利人和。长江那段水道窄,弯多,岸高,舰艇转圜不开,容易成活靶子。解放军炮兵素质高,训练严,阵地伪装好,靠着熟悉地形和快速调整,硬是把火力劣势扳了回来。英军后来派伴侣号驱逐舰去救,114毫米舰炮射速也快,每分钟20多发,但一靠近就中了5发,引擎坏了,只能撤。甚至伦敦号重巡都上场了,8英寸主炮射程25公里,弹重45公斤,本该碾压,可河道限制下,它打了155发8英寸炮和449发4英寸副炮,照样被105毫米榴弹打伤,死了13人。解放军那些野战炮虽射速慢,但精度准,落点稳,一轮轮压制下来,英舰只能被动挨打。英国海军后来反思,这暴露了河战中大舰的弱点,机动炮位比固定火力更管用。 舰炮和野战炮的差距,还得从设计理念说起。舰炮是为海战生的,强调持续输出和远距打击,水冷让它能连打半小时不歇,自动机省人力,适合船上小团队操作。野战炮则重机动,轻便携,牵引式105毫米榴弹重5吨多,拉着跑还能隐蔽,但散热全靠自然风,射击间隙长,容易暴露。紫石英号事件里,解放军炮团就用这机动性,边打边移,从北岸多个点轮番上,英舰观测员累死也锁定不了。英国人仗着条约想进内河,1858年天津条约给他们通行权,可解放军不认这账,直接视作入侵。炮战后,紫石英号困了三个月,补给断,谈判卡壳,英国不肯认“入侵”帽子。直到7月30日夜里,舰长约翰·凯兰斯中校冒险突围,跟着民船尾流下江,躲过炮火,跑到吴淞口外海。整个过程,解放军炮兵没松懈,但地形和夜色给了英舰空子。

0 阅读:74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