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二十多位爷爷奶奶,撑不起“家庭教育”的场 会议室里,来开家长会的多是爷

枫叶漫天 2025-10-24 18:15:37

教室里的二十多位爷爷奶奶,撑不起“家庭教育”的场 会议室里,来开家长会的多是爷爷奶奶。他们手中攥着孙子的成绩单,那眼神,和纸上的分数一样茫然。 教育部新规要求“每学期两次家庭教育指导”,消息传到这所农村小学时,校长看着文件沉默了。全校超过八成的学生,父母都不在身边。通知上写的“家长会”、“家长课堂”,在这里成了一道现实的难题。 五年级(2)班35个孩子,28个是留守儿童。小强的妈妈在深圳做家政,两年没回来了;小芳的爸爸在浙江工地,过年才能回来几天。 1 政策与现实 上周,这所村小硬着头皮组织了第一次家庭教育指导。通知上午九点开始,八点五十分,校园里来了二十多位爷爷奶奶,有的手里还拎着赶早市买来的菜。 李大爷蹲在教室门口抽旱烟,烟雾缭绕里是满满的无奈:“我儿子媳妇在城里打工,三年没回家了。让我来开会,我连孙子作业本都看不懂,能指导个啥?” 政策里白纸黑字写着“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定期向家长反馈”。可具体到这儿,给谁反馈?怎么反馈? 都成了问题。 张老师上个月想找小明的家长谈谈成绩下滑的事。电话接通,那头传来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小明的父亲几乎是在喊:“老师,我在厂房里,太响,听不清!孩子的事您多费心,就当是您自家的娃!”话没说完,电话就匆匆挂断了。 2 农村的家校困境 在这里,不是家长不想管,是生活把他们推到了远方,实在没法管。 小丽的妈妈在县城当餐厅服务员,一个月就休息两天。为了这次家长会,她特地坐了最早的班车赶回来,工装都没来得及换,身上还带着洗不掉的油烟味。 她在教室里坐了不到十分钟,工头的电话就追来了:“有急事,赶紧回来顶班!”她歉意地看了眼老师,话都来不及多说,便小跑着冲出了校园。那匆匆消失在门口的背影,让在场所有老师心里都一阵发酸。 小芳的奶奶六十多岁了,根本不认字。每次老师要求家长在试卷或作业本上签字,都是小芳自己模仿着代签的。有一天这个女孩哭着对班主任说:“老师,我多想妈妈能来一次家长会,就一次。我想让她看看我墙上的奖状。” 3 别样的尝试 面对困境,这所村小的老师们并没有放弃,他们还在摸索适合农村实际的办法。 王老师创建了“家长微信群”,想让在外的父母能及时了解孩子情况。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很多留守老人使用的还是只有大字和响铃的老人机,根本无法加入微信群。 上个月,老师们尝试了一个新方法:把孩子们上课举手、吃饭、跑步得了第一名的瞬间,拍成短短的小视频,发到那个很多家长都“潜水”的群里。 虽然做法简单,甚至有些笨拙,但总算让千里之外的父母们,能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样子。一个家长在群里回复:“老师,谢谢您,我看到娃笑了。” 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周末亲情通话日”,开放办公室的电脑,让孩子们能和远方的父母视频聊天。 4 什么才是真正的指导 当城市学校在讨论如何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时,这所农村学校还在为最基本的“亲子见面”发愁。 教育部提倡“引导家长多陪伴多关爱”,这个理念本身没有错。但对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陪伴是一种遥远的奢侈品。 他们更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支持——比如,如何保障在外打工的父母,每天能和孩子安安静静通上十分钟电话;如何帮助不识字的爷爷奶奶,读懂学校的通知,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支持系统。 去年,村里有个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看到这种情况后,主动提出每周六用自己家的电脑,帮孩子们和父母视频。虽然信号时好时坏,但那个小小的屏幕,却连接起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最珍贵的几分钟。 小强的妈妈在视频里哽咽着说:“老师,我知道小强成绩不好,可我在外面,真的没办法。” 屏幕那头,她偷偷抹着眼泪。屏幕这头,小强低着头,手指紧紧绞着衣角。 那天之后,这个男孩的作业,突然变得工工整整。 教育部的初衷值得肯定,但真正的家庭教育指导,应该先看见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听见每一处真实的生活。对于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而言,一次珍贵的亲子通话,其分量或许远重于一场组织完美却父母缺席的家长会。 幼儿教育大家说 教育 人生感悟 分享今日的感悟 三农

0 阅读:1
枫叶漫天

枫叶漫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