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是我们间接支付!现在我们自开通航线,他不慌吗? 新加坡的繁荣,跟它那点国土面积完全不成比例。 它的根基,就扎在马六甲那片繁忙的水域里。 港口相关产业撑起了国家经济的7%,还喂饱了17万人,算下来每六个饭碗里就有一个是靠海吃饭的。 全球四分之一的货船从这儿路过,光是港口费、修船费就收不过来。 它还顺势成了全球最大的船用燃料站,单是2024年就卖了超过五千万吨,占了全球六分之一的市场。 而给这台印钞机塞钱最多的,正是中国。 来来往往的船只中,十艘有六艘都与中国的贸易密切相关。 货轮满载着能源、矿产和各种工业原料,在海上穿梭,将中国制造的产品送往世界各地,也将全球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 令人耐人寻味的是,这条被中国商船喂得盆满钵满的经济命脉,赚来的钱在某种程度上反过来支撑了包括美国在樟宜基地的军事存在,使得原本单纯的贸易通道形成了一个微妙而奇特的闭环。 长期以来,中国约八成半的进口能源(2015年的数据)都必须从这条海上狭窄通道通过,这就是著名的“马六甲困局”。 这里不仅有占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海盗活动,还有各种潜在的封锁和突发军事风险,使得每一次航行都充满不确定性。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的策略并非去争夺门口的控制权,而是另辟蹊径,投入巨资建设一系列跨境大工程,硬生生将亚欧大陆的物流地图重新绘制。 在北方,北极航线早已不再是纸上谈兵。 一艘从上海开往鹿特丹的货轮,如果走北极航线,可以比传统路线节省大半个月的航程,同时减少约五百万美元的燃油成本。 这种实实在在的效益,吸引了中国约35%的货船改道行驶北极航线。 连挪威的三文鱼也因此更快抵达中国餐桌,新鲜度大幅提升。 往西边,直接从陆地穿透。 2017年投产的中缅油气管道,每年能把五千万吨油气从印度洋直接灌进内陆。 再加上中俄管道和能把波斯湾到新疆的路程砍掉85%的瓜达尔港,能源的大动脉直接绕开了所有海洋风险。 还有更灵活的陆海联运,一条通过中老铁路的新通道,已经把从昆明到印度洋的时间,从40天压缩到了17天。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到2024年,中国对马六甲能源通道的依赖度已经降到了68%,而且还在降。 地理上的垄断优势被稀释,新加坡这个曾经安逸的“收费员”,开始变得焦虑不安。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透着对未来位置的不确定。 外交上,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想拉印度来马六甲一起巡逻,这被看作是想引入外力。 可邻居马来西亚和印尼马上就明确表示反对,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用不着外人插手。 经济上,他们砸下两千亿新元豪赌一个全自动化的大士港,想用技术优势留住客户。 可问题是,旁边中马合建的皇京港虎视眈眈,远方的新航道又在釜底抽薪。 港口再先进,要是船都绕道走了,又有什么用呢? 这种焦虑,也体现在他们矛盾的言论里。 一边公开说北极航线“不安全、不环保”,一边又劝中国不要“自给自足”。 这种拧巴的话术,恰恰暴露了他们对现状变化的无力感,和对失去“金饭碗”的恐惧。 马六甲的故事,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不是一个谁输谁赢的剧本,而是一个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对新加坡来说,真正的挑战不再是如何守住那个海峡,而是在一个新世界里,找到超越地理位置的新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