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恢复在华销售,令荷兰总部暴跳如雷,警告无法保证质量! 10月23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给客户发了一封信,信中明确表示荷兰管理层的发言动机不纯,无端质疑中国工厂的合规性和质量标准,并表示会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这一强硬回应是针对荷兰总部此前向客户发出的警告——荷兰安世半导体称无法再保证来自其中国工厂的芯片质量。安世半导体的中国分公司开始向客户恢复交货,但目前还只限于国内市场,这占据安世半导体50%的规模。 两位知情人士透露,所有销售现在都必须以人民币结算,而此前交易通常使用美元等外币。一位知情人士称,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还指示分销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也必须使用人民币。 这一举措显然是为了稳定中国市场供应,并在运营上进一步摆脱对荷兰母公司的依赖。安世中国否认荷兰管理层的质疑,表示产品质量一如既往。安世中国还承诺,如果后续产品供应、生产工艺、技术标准等有变更或调整,公司将按照正常流程与客户提前沟通。 安世中国拥有独立的生产线和本地研发团队,年产各类二极管、晶体管超50亿颗,占集团全球产能的近六成。这么大的盘子,一旦脱离总部监控,自然让荷兰方面如坐针毡。 所以,他们一边发警告,一边已经在东南亚物色新的封装测试伙伴,计划将部分关键工序转移出去,以降低对中国单一供应链的依赖。 如果能物色到新的封装测试伙伴,荷兰根本不会等到今天了,况且东南亚的这些封装测试伙伴基本也都是中企。这场闹剧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围绕芯片产业链控制权的激烈博弈。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巨头,其中国工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市场不仅贡献了一半的销售额,更承担了近六成的产能,是安世半导体全球业务的“压舱石”。 荷兰总部此时突然质疑中国工厂的质量,显然不是出于对产品品质的担忧,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重新掌控中国子公司的运营,阻止其脱离自己的掌控。 可荷兰总部的算盘显然打错了。安世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依赖总部技术和管理的“小弟”,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子公司已经建立起了独立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 从二极管到晶体管,从设计到封装测试,每一个环节都有成熟的团队和技术支撑。年产50亿颗的产能,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为全球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产品。这样的实力,岂是荷兰总部几句“质量质疑”就能动摇的? 更让荷兰总部头疼的是,此前安世半导体的全球交易大多以美元结算,荷兰总部可以通过财务管控间接影响中国子公司的运营。如今改用人民币结算,相当于切断了荷兰总部通过货币渠道干预中国业务的途径,这怎能不让荷兰总部暴跳如雷? 荷兰总部试图在东南亚寻找新的封装测试伙伴,以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这一想法更是不切实际。东南亚的封装测试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核心技术和主要产能仍掌握在中企手中。 无论是马来西亚的封测厂,还是泰国的生产线,背后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荷兰总部想绕过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建立新的供应链,无异于缘木求鱼。 退一步说,就算荷兰总部真的找到了所谓的“新伙伴”,新工厂的建设、设备的调试、团队的组建都需要时间,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中国工厂的产能。等到东南亚的工厂能够正常运转,安世中国恐怕早已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甚至开拓了更多的海外市场。 从客户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愿意相信安世中国的产品质量。毕竟,多年来中国工厂一直为他们提供稳定、高质量的芯片,双方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荷兰总部突然跳出来质疑质量,反而让客户觉得“动机不纯”。 这场博弈也给其他跨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的今天,子公司的本地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跨国企业如果还想用过去那种“总部掌控一切”的模式来管理子公司,恐怕会越来越难。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庞大且充满活力的市场,子公司往往能够凭借本地优势快速发展,形成独立的竞争力。此时,总部如果不能正视子公司的发展需求,反而试图通过强硬手段压制,最终只会导致子公司的背离,损害整个集团的利益。 安世中国此次的强硬回应,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更是中国芯片企业实力不断提升的体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掌控运营,中国芯片企业正在一步步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荷兰总部的气急败坏,恰恰证明了中国芯片企业的发展已经让他们感到了威胁。未来,随着中国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类似安世中国这样的案例可能会越来越多。 跨国企业如果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学会尊重子公司的本地化发展,与本地市场实现共赢。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运营能力,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掌握产业链的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