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里边的情况直接让无数科学家傻眼了 这个“生物圈2号”实验得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科研圈子聊起,那时候,美国人正憧憬着太空殖民,觉得人类总有一天得离开地球,在火星或月球上安家。可太空里啥都没有,没空气没土壤,靠什么活下去?于是,他们决定先在地球上搞个试验田,建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看看人、植物、动物能不能自给自足。这不光是为太空准备,更是想搞明白地球生态的奥秘。 项目砸了大钱,占地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用玻璃穹顶封得严严实实,里面分成几个区:热带雨林、农田、沙漠、甚至一个小海洋。塞进去4000多种生物,从细菌到鸡鸭羊,全是精心挑选的。八位参与者,四男四女,都是农业、医疗、工程、生态方面的行家。他们1991年9月26日进门,计划待满两年,每天测氧气、种庄稼、记数据。外界通过管道和摄像头盯着,全球媒体天天播报,百万观众围观。这实验一启动,就成了焦点,大家都盼着它成功,证明人类能征服封闭环境。 头几个月,一切顺风顺水。空气氧气稳在21%,庄稼长势喜人,小麦玉米一片绿油油,蜜蜂蝴蝶忙着传粉,鱼虾在水里游得欢。成员们分工明确,农田里播种,海洋里喂食,数据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记录。食物够吃,营养均衡,谁也没想到麻烦会来得这么快。 可好景不长,半年后,氧气开始掉链子。从20.9%滑到19.5%,再到14.2%,低得像高原空气。原因后来查出来,是建筑里的混凝土在封闭空间里吸收了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跟不上了,氧气产不出来,形成恶性循环。成员们喘气都费劲,爬个楼梯就胸闷,晚上睡不安稳。外部团队急了,通过管道补氧,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 粮食问题更棘手。本来指望自产自足,结果虫子闹灾。玉米小麦叶子上全是洞,蟑螂蚂蚁横行霸道,传粉的蜜蜂蝴蝶死了一大半,没人帮忙授粉,花开花落却结不出果。农业专家试了各种温和除虫法,可虫害越滚越大。庄稼收成惨淡,仓库里的储备很快就见底。每天配给缩水,主食从一碗粥减到半碗,蔬菜更少,有时候一天就一口青菜。八个人平均瘦了18%,从进门时的壮实汉子,变成皮包骨头,疲劳得干不动活。 团队关系也崩了。封闭空间里,八个人天天脸对脸,本来是专家,可时间一长,小事就炸锅。起初还能商量,渐渐分成两派,一派管事,一派旁观。争吵不断,为水泵坏了推责任,为谁多吃一口吵红脸。合作效率直线下降,日志记录都乱套了。外部观察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门一关,谁也插不上手。 就这样,实验从雄心万丈走到谷底。第二十个月,氧气低到危险线,粮食快光,团队散了架。外部决定提前结束,1993年9月26日,气闸门终于打开。工作人员进去一看,傻眼了:雨林区树木枯黄一片,海洋水浑浊鱼少,农田秸秆倒地,昆虫只剩蚂蚁大军。整个生态圈子不成样子,本该循环的系统全乱了套。 这事儿虽没成功,却给人类敲了警钟。地球生态多精密啊,一环扣一环,少个传粉昆虫,少点二氧化碳平衡,就全盘皆输。人工想复制地球,比登天还难。它告诉我们,太空梦美是美,可先得学会守护自家后院。长期封闭对人身体心理的折腾,也暴露无遗:氧气低了喘不上,饿肚子了脾气爆,团队不和了啥都干不成。这对未来航天任务是宝贵经验,得提前备好空气循环和心理疏导。

张yr爸爸
人数没有变化,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