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年开始,日本人口过亿,智囊团的计划是在2030年之前人口翻倍,变成超级大国,仅次于美国自己。可谁料美国从1979年便开始筹划打击日本。 一个东方岛国,人口破亿、经济狂飙,智囊们绘就蓝图:到2030年翻番成超级大国,仅逊美利坚。街头工厂轰鸣,野心勃勃。可就在1979年,太平洋对岸的华盛顿已磨刀霍霍,贸易壁垒悄然筑起。这场跨洋较量,究竟如何让雄图化为泡影,又意外为亚洲播下新种子? 1968年,人口刚好破亿,这在亚洲算得上头一份。政府和专家们一看,这么大基数,得好好利用啊。脑子里转悠的念头是,到2030年前,把人口翻倍到两亿,靠的就是从周边国家拉人进来干活。想想看,劳动力一多,工厂转得更快,经济体量直奔世界第二去,仅在美国屁股后面追。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像坐了火箭。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西德,成了全球第三。两年后稳住阵脚,1978年又甩开苏联,正式坐上第二把交椅。国际上谁不说,日本这速度,超级大国指日可待。 可美国那边坐不住了。从1979年起,华盛顿就开始盯着日本的贸易顺差。数据显示,那年美日贸易逆差高达90亿美元,美国本土产业叫苦连天。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日本货像潮水一样涌进来,挤得美国企业喘不过气。国会山上,议员们开会讨论,认定这威胁到国家安全。贸易代表办公室忙活起来,起草报告,准备动手。美方觉得,日本靠低关税壁垒和补贴,占了太多便宜,必须敲打敲打。 转眼1981年,汽车这块儿先开刀。日本车在美国卖得火爆,丰田、本田的市场份额一度超25%。底特律车厂关门大吉,失业率蹭蹭上涨。美国政府直接施压,逼日本签自愿出口限制协议。从那年起,日本每年对美出口汽车限在168万辆以内。这协议一落地,日本企业傻眼了。出口量被卡死,利润直线掉。没办法,只能转而在美投资建厂。几年下来,日本车企在美国投了上百亿美元,建起几十座工厂。表面上看,美国多了就业岗位,本土产业喘口气。可日本呢?技术外流,成本飙升,竞争力被削弱一截。 没过几年,1986年,半导体领域又挨一记重拳。日本东芝、NEC这些巨头,当时全球份额过半,DRAM芯片低价出口,抢了美国英特尔、摩托罗拉的风头。硅谷叫苦,称日本倾销。华盛顿不干了,贸易代表直飞东京,谈出半导体协议。日本承诺,开放国内市场,让外国芯片占比至少20%,还得抬高出口价格。协议签字那天,里根总统公开表态,说这维护了公平竞争。日本半导体业从此走下坡路,研发投入跟不上,市场份额从80%掉到30%不到。美国企业借机追赶,技术差距拉平。 这些贸易壁垒一层层垒起,日本经济模式被迫变轨。八十年代末,日本企业大举外迁生产线。先是东南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这些地方,劳动力便宜,政策松。接着是中国沿海,改革开放后,日本资金和技术蜂拥而至。广东、江苏的开发区,很快就建起电子、汽车组装厂。数据显示,1985到1995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从10亿美元涨到200亿。越南和泰国也沾光,工厂林立,出口额翻番。这些转移,本是日本避开关税的无奈之举,谁知却把技术种子撒遍亚洲。 而日本本土人口计划彻底泡汤。本来想靠移民补劳动力,从韩国、中国东北拉年轻人过来。可工厂一走,谁还往日本跑?八十年代,日本生育率已降到1.6,移民政策又保守,人口老龄化加速。到1990年,65岁以上老人占12%,工厂招工难上加难。经济增长从高速掉到低谷,1990年代初泡沫破裂,GDP增速徘徊在1%附近。超级大国梦,成了镜花水月。反观美国,短期护住了汽车和芯片产业,可消费者买车贵了20%,长远看,技术扩散出去,自己也没占全便宜。 说到底,美国这手“贡献”,本质是维护霸权,压制潜在对手。日本被卡脖子,经济停滞,人口老化,影响力缩水。可意外的是,这推动技术南下,亚洲多国借势起飞。中国从跟随到并跑,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贡献全球增长超30%。这提醒我们,贸易战没赢家,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各国携手,推动多极化世界,和平发展共赢,才是长远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