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言铲平中国?”1969年,欧洲知名穷国家阿尔巴尼亚,强硬地向中国索要支援,甚至要求给每户配备电视机,可之前我国已经赠与了90亿元,国内生活还很艰苦,于是表示拒绝,不料阿尔巴尼亚后面的做法让人心寒…….. 1969年,北京外交部会议室里,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刚离开,中方工作人员盯着桌上那份“援助清单”,手指微微发颤。 因为,清单上的要求堪称“天方夜谭”,并且咱们国家之前已经赠与了90亿元。 而此时没人想到,这份清单会最终会以阿尔巴尼亚的“翻脸”收场! 要理清这段往事,得回到上世纪50年代的巴尔干半岛。 那时候,阿尔巴尼亚是个“欧洲穷小子”,全国GDP比中国还低,老百姓连面包都吃不上。 而中国这边,正跟苏联陷入“意识形态冷战”,急需在欧洲找个“站队的兄弟”。 于是两国一拍即合。 1954年起,中国开始向阿尔巴尼亚输送援助,是“把家底往外掏”。 为了帮他们建纺织厂,我们拆了国内最好的纺织设备运过去。 他们缺铬矿开采技术,我们派最顶尖的工程师。 连军队的军装、步枪、子弹,都是我们包办。 那时候中国农民一天收入才3分钱,可阿尔巴尼亚人均接受了4000元人民币的援助。 周恩来总理说:“我们是勒紧裤腰带帮兄弟,但这份情,值。” 阿尔巴尼亚也够“兄弟”。 1960年中苏彻底翻脸,阿尔巴尼亚立刻站出来替我们说话。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是唯一敢跟苏联硬刚的国家。 可这份“兄弟情”,慢慢变了味。 1969年,耿飚大使来到阿尔巴尼亚的。 他没住使馆的豪华公寓,反而骑着自行车逛地拉那的街头。 他越看越心惊! 中国援建的优质钢管,被阿尔巴尼亚人锯成一段段当电线杆。 援建的水泥和钢筋,被拿来建了1万多座烈士纪念碑。 更离谱的是化肥厂,中国援建的年产20万吨化肥厂,阿尔巴尼亚人不用,就把化肥堆在露天晒着,他们说“坏了再找中国要”。 耿飚去见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委婉提意见:“这些物资我们国内也缺。” 霍查却拍着桌子喊:“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向你们要,就像弟弟向哥哥要,天经地义!” 1969年,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又来北京要援助。 单子上的要求让中方人员倒吸凉气,要让每个阿尔巴尼亚家庭都有一台电视机。 1969年的中国是什么样? 全国电视机保有量不到1万台,连北京的干部家庭都得托关系买“黑白小电视”。 阿尔巴尼亚人却觉得,这是“兄弟该有的福利”。 耿飚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想起自己当红军时的样子,可现在,我们把救命的粮食、救命的化肥,拿给挥霍的人? 于是他给外交部长乔冠华写了封信。 “阿尔巴尼亚把我们的援助当‘唐僧肉’,要多少要多少。我们自己还在搞‘勒紧裤腰带’,这样下去,不是帮兄弟,是毁自己。” 毛主席看了这封信,拍着桌子说:“耿飚敢说真话,是好大使!” 乔冠华把这封信递到中央,周恩来总理批示:“调整对阿援助策略,不能再当冤大头。” 中央采纳了耿飚的建议。 从1970年开始,中国逐步减少对阿援助。 可阿尔巴尼亚不干了。 1976年,劳动党七大召开,霍查公开批评中国是“修正主义叛徒”。 1978年,中国宣布“终止所有对阿援助”,他们立刻翻脸。 拆除援建项目上的汉字标语,把“中阿友谊”改成“阿尔巴尼亚独立”。 中越边境冲突时,阿尔巴尼亚站在越南那边,骂我们“侵略”。 甚至把中国援助的工厂拆了,把设备卖给欧洲,赚黑心钱。 如今50年过去,世界早变了样。 阿尔巴尼亚成了北约国家,正忙着加入欧盟,早就忘了当年的“兄弟情”。 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带一路”的援助讲的是“互利共赢”。 当年的中阿贸易额,现在只剩下每年十几亿美元,跟普通邻国差不多。 有人说,这场援助是“教训”。 可我觉得,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际主义”的边界,也照出了大国的自尊。 当年我们援助阿尔巴尼亚,是出于革命的纯粹。 现在我们懂了,真正的友谊,从来不是“我养你”,是“我们一起拼”。 就像“一带一路”里的那些项目,这些援助,没有“必须回报”的要求,只有“一起变好”的真心。 1978年的那份终止信,不是“无情”,是“清醒”。 爱国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是对自己的人民负责,援助不是“当冤大头”,是帮值得帮的人。 如今再看阿尔巴尼亚,我们应该懂得所有的挥霍,都得付出代价,所有的大方,都得有底线。 就像毛主席说的:“我们不做冤大头,我们要做聪明的巨人。” 主要信源:(手机凤凰网——白眼狼没有好下场,拿我国上百亿后变卦,现在过得非常凄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