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现在死咬中国不放?美国经济学家说过一句大实话:中国不是敌人,而是中国走

纸上点将 2025-10-23 23:47:13

为什么美国现在死咬中国不放?美国经济学家说过一句大实话:中国不是敌人,而是中国走出的发展路子,让美国实在难以接受。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多次公开指出,中美摩擦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规模已超美国,这让华盛顿的单极思维面临挑战。中国过去40年未发动任何战争,却在减贫和基础设施上取得全球瞩目成就。萨克斯强调,美国的焦虑源于自身影响力衰退,而非中国威胁。他在2025年多个场合分析,美国奉行保护主义,试图通过贸易壁垒重塑规则,但这违背经济规律,只会加剧全球不确定性。中国则坚持开放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红利。这种对比凸显,中国模式注重长期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而美国更依赖金融杠杆和短期博弈。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和电子产业迅猛扩张,美国市场份额受挤压。1986年,美日签署半导体协议,日本被迫限制出口,并在美市场占20%份额,导致其芯片业外移生产线,出口量锐减。这次行动让美国尝到甜头,证明贸易规则能有效制约对手。类似地,1985年美国联合沙特增产石油,日产量超千万桶,油价从每桶30美元跌至10美元以下。苏联财政高度依赖石油出口,收入腰斩后,军费和基建项目被迫缩减,经济压力加速其解体。这些案例显示,美国擅长利用资源和市场杠杆,针对经济弱点施压,以维护霸权地位。 进入21世纪,这种策略转向中国。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美国对数千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意图打击出口依赖。但中国迅速调整结构,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贸易总额不降反升。到2025年,特朗普二度执政,关税从10%全覆盖中国进口起步,2月4日生效,后加码至145%。中国对等回击至125%,同时签署更多自贸协定,东盟订单激增。5月12日,双方在日内瓦暂缓,美国降至30%、中国至10%。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就业微增,但全球供应链中断,通胀传导至家庭,消费者负担加重。萨克斯分析,这场拉锯暴露美国策略局限,中国产业链韧性更强,出口多元化让围堵失效。 科技领域成为另一焦点。2019年,美国将华为列入黑名单,禁售先进芯片,旨在切断其供应链。华为转而加速自研,2023年麒麟芯片手机上市,2025年Ascend AI芯片产量达20万片,虽受限但转向新兴市场,建数据中心推广AI云服务。3月,美国扩展禁令,涵盖更多实体、设计软件和化学品出口。中国激活反制法,加大国产芯片投资。萨克斯在访谈中指出,这些措施如送给中国加速器,本土化进程提速,美国企业丢掉市场份额,还面临反超风险。中国专利积累超2.5万件,美国仅1万,技术壁垒短期难破。这反映出,中国通过持续研发投资,化解外部压力,转危为机。 资源控制是中美博弈的关键。中国稀土加工占全球八成,从电动车电池到导弹部件,美国高度依赖。2025年初,中国对七种稀土和磁铁实施出口限制,回应对美新关税。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主导权流失,拜登和特朗普时期均推替代链,但澳大利亚矿场产量不足,成本高企。中国模式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链完整,确保战略自主。萨克斯强调,这让美国在谈判中不得不让步,稀土成为中国贸易筹码。同时,中国在可持续发展上领先,如5G、超级计算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助力全球零碳转型。这些积累不仅稳固国内经济,还为新兴市场提供可复制路径。 基础设施建设彰显中国路径优势。高铁网络从2008年起步,到2024年底里程达4.8万公里,全球第一。2025年目标5万公里达成,乘客量22.4亿人次。出口项目如印尼雅万线和泰国曼谷至呵叻线,采用中国标准,带动当地就业和区域发展。国际铁路联盟主席称赞,中国20年建成世界最大先进系统。美国加州高铁项目则预算超支、进度缓慢,受劳动力短缺和环保制约。萨克斯指出,中国重投资打基础,融合市场力量和长期规划,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这种模式不靠对抗,而是通过区域合作激发内生动力,证明发展无需照搬西方模板。 美国保护主义抬头并非中国过错,而是其自身模式瓶颈。萨克斯批评,美国政客为转移国内矛盾,煽动反华情绪,将问题归咎中国。但事实是,中国经济转型注重高质量,电动汽车等领域投资巨大,竞争力源于创新而非倾销。2025年,全球供应链面临地缘冲击,中国稳定发展发挥锚定作用,通过开放贸易和资金流动,促进多方共赢。相比之下,美国关税反复无常,盟友跟进保护壁垒,却难阻中国在第三市场扩张。萨克斯预测,这种防御姿态将适得其反,加速多极化进程。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继续引领多边主义,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