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95 年,71 岁的武则天宠幸完 42 岁的沈南璆,猛地将锦被扫落在地,厉声骂道:“没用的东西!” 洛阳冬夜,紫宸殿里灯火摇曳,一位七旬女帝卸下龙袍,身边的年轻御医刚侍寝完毕。谁知她忽然变脸,锦被落地,骂声响起:“没用的东西!”这声怒喝背后,是权力巅峰的孤影,还是宫廷恩宠的冰冷真相? 大周证圣元年,洛阳神都笼罩在寒风中。武则天登基已五年,她从唐高宗的昭仪,一步步走到女帝宝座,改元周历,朝政铁腕掌控。边疆稳固,狄仁杰这样的能臣辅佐,赋税井井有条。可年过七十的她,身体渐衰,宫中日子越发空落。早年那些伴她风雨的男人,如薛怀义,已成旧闻。那年正月,薛怀义因嫉妒新宠,纵火焚烧明堂,武则天下令处死他,宫廷震动。 她开始选召精通医术又会诗文的男子入宫。名义上是太医院供奉,实际是为解闷。沈南璆就是这样的人。他吴兴出身,家传医术,三十多岁入宫,先在太医院低职干活。证圣元年,他升为内供奉,每日捧药箱进殿,诊脉抄方。武则天听他讲《本草》,见他字迹工整,便留他多待会儿。渐渐,他从药房转到内殿,陪她用膳议事。宫宴上,他浅酌不语,偶尔吟句诗,入得她耳。 那年二月后,沈南璆频频被召。薛怀义死后,宫中空缺,他填上位子。张昌宗这些近侍,本就眼红,私下议论他的来路。沈南璆小心翼翼,写诗抄古人,话不多说。他知道,这不是书斋,是女帝的紫宸殿,一步错就万劫不复。可恩宠如潮,他也松了劲头。一次宴席,他即兴吟“金阶月影伴君眠”,张昌宗听了,传到武则天那。她没表态,只把诗稿搁书案下层。 腊月初十,沈南璆带新诗进寝宫。他想借此稳固地位。武则天卸妆时,他眼神扫过她鬓边白发,脸色微变。她接诗稿,没展开看,就发作起来。宠幸刚毕,她扫落锦被,骂道:“没用的东西!”这不是冲诗文,而是他那丝畏缩。她要的,是能直面她岁月的伴当,不是怕她的书生。沈南璆跪地不起,手颤着诗稿。 次日,她命人押白马寺僧侣。沈南璆常去寺中论诗,那些和尚与他交厚。她以此施压,告诉他,权力能断你周遭人脉。他明白大祸临头,上疏求外放岭南。武则天批一个“准”字,没再见他。出宫那天,东门风尘,他策马南去,身后宫墙远了。 岭南湿热,瘴气重,他巡视乡野,教民用药。可病来如山倒,咳血不止,诗句变了味:“瘴烟病骨,雨打愁肠。”他从翩翩文士,成了废人。次年秋,赦他北归,只在吏部抄文书,低头过日子。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张易之兄弟被杀,李显复位。她崩于长安宫,享年八十二。沈南璆闻讯,默坐几天,咳血而亡。诗稿散佚,只剩一联:“荣华浮尘,恩宠不耐。”史书对他寥寥几笔,他不是权臣,也非英雄,只一介医士,在宫廷漩涡中折戟。 说起这事,得从历史大势看。武则天一生叱咤,她推翻李唐,建立周朝,推动科举,兴佛教,女人当家,开了先河。可晚年宠幸男色,薛怀义、沈南璆、张昌宗,这些人上位快,下场惨。张昌宗兄弟后来搅政,加速她退位。沈南璆的遭遇,典型宫廷悲剧:才华立足难,人性更易碎。他入宫两年,受宠却因一瞬怯意,丢了前程。 搁现在看,这故事接地气。权力场里,谁不是小心翼翼?女帝求伴侣,本是人之常情,可夹杂权柄,就变味了。她不美化那些男宠的下场,薛怀义焚殿,沈南璆畏缩,都是自食其果。历史教训深:恩宠如刀,锋芒藏锦被下。武则天的无字碑,立在乾陵,空白一笔,等后人评说。她复杂一生,功过交织,我们今天读史,得辩证看,吸取精华,避开弯路。 沈南璆的岭南岁月,苦不堪言。他本是寒门子弟,靠医术诗才进宫,本想光宗耀祖,谁知恩宠转瞬成祸。放逐后,他染上咳疾,日夜煎熬。回京后,不复旧荣,只做杂役。死时无人问津,埋在史书角落。这不光是他个人事,更是封建宫廷的缩影:皇帝一怒,众生涂炭。 武则天晚景,求知心难。她阅人无数,却在沈南璆身上碰壁。那声骂,泄了帝王孤高。她的统治,稳定了大唐中兴基础,可个人情感,总有缺口。史家评她,褒贬不一,但她敢为,值一赞。像我们党讲的,历史是群众创造,她借民心上位,也得还给百姓。 这桩旧闻,提醒今人:无论高位低谷,人性本真。沈南璆太“人”,反倒输了。权力游戏里,铁石心肠方能站稳。武则天的故事,就在这些纠葛中,显出人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