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就连整个涉及芯片的生态系统统都搬到美国。 要知道台积电一家就占了全球芯片代工市场的半壁江山,半导体产业更是贡献了台湾超过20%的GDP和将近40%的出口额,牵动着岛上30多万人的饭碗。现在民进党当局轻飘飘一句“整个生态系赴美投资”,从芯片设计、材料供应到封装测试整条产业链都要搬走,这可不是把工厂开到大西洋彼岸那么简单,简直是连根拔起台湾的经济命脉。 岛内舆论炸锅不是没道理,半导体行业的人最清楚这里面的风险,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建厂的成本比台湾高出30%到50%,人才培训难、文化磨合慢,就连美国自己也承认本土制造性价比低。但民进党当局似乎不在乎这些,反而在背后和美国人搞起了密室交易。 2025年6月美台关税谈判时,美国直接开出天价条件,要台湾取消农产品、汽车和药品的关税,还要把军购开支拉到GDP的3%。更夸张的是,台当局私下承诺未来四年让企业向美国投2500亿美元,再采购13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这种操作哪里是合作?分明是交保护费,逼着台湾用经济主权换政治背书。 美国掏空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套路其实早有预谋,第一步是“割肉喂鹰”,用《芯片法案》的补贴当诱饵,逼台积电到美国砸钱建厂,结果承诺的补贴迟迟不到位,反而要企业自己掏腰包送技术。 第二步是“噬骨吸髓”,不光要厂房设备,连核心技术机密和研发团队都要带走,台积电最先进的1.6纳米研发团队和3D封装技术已经被整建制搬去美国,亚利桑那工厂还要同步建封装和研发中心。 第三步更狠,让台积电“接盘”美国萎靡的半导体企业,比如帮着英特尔提升产能,把“护台神山”硬生生变成美国产业链的附庸。这三板斧下来,台湾几十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可能不到十年就被抽干。 那民进党为啥愿意配合美国演这出戏?表面说是“强化台美关系”,实则还是“倚美谋独”。赖清德当局指望着把半导体当贡品,换美国在政治上的支持。 但现实很打脸,美国自己的智库都承认,台湾不过是他们遏制大陆的棋子,一旦半导体技术转移完成,台湾的利用价值就会暴跌。特朗普政府当年就放话要求台积电变“美积电”,还要台湾把防务预算逼近GDP的10%,这种勒索式操作明摆着是“穷台困台”的策略。而民进党却把卖台说成“共赢”,甚至试图用“复制而非切割”这种话术糊弄民众。 这场产业转移背后恐怕还有更残酷的地缘博弈,美国最担心的不是台湾的未来,而是怕两岸统一后台积电落入大陆手中。所以他们急着把高端芯片产能控在自己手里,甚至用“芯片法案”逼企业十年内不得在中国扩大先进产能。 但这种逆全球化的操作反而扰乱供应链,波士顿咨询公司早就预警过,如果美国强行对华技术脱钩,自家半导体企业可能损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甚至丢掉上万个高薪岗位。换句话说,美国其实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民进党却拉着台湾一起跳火坑。 最讽刺的是,当民进党忙着把半导体往美国送时,大陆市场仍是台湾最坚实的依靠。台湾对大陆每年有超过15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如果没这笔钱,台湾的贸易账本早就穿底。 大陆这些年持续推出“31条”“26条”政策向台企开放市场,而民进党却强推“新南向”,结果对东南亚出口顺差五年缩水三成。这种舍近求远的操作,政治意图太明显,他们哪怕要牺牲台湾民众的饭碗,也要切断两岸经济联系。 国民党倒是趁机抓住了反击机会,郑丽文刚上任就碰上这波民意反弹,直接打出“保产业反卖台”的旗号,把半导体外移和民生饭碗捆绑起来炒作。 尤其在新竹、桃园这些科技重镇,民众最怕产业掏空导致失业潮,国民党只要咬住“经济安全”议题,很可能在明年“九合一”选举中翻盘。但光批评不够,如果国民党拿不出替代方案,比如如何通过两岸合作稳住供应链,恐怕也只能暂时蹭点热度。 说到底,萧美琴这句话暴露了民进党“倚美谋独”的终极代价:不只是台积电变成“美积电”,而是整个台湾的经济自主权被一步步典当给美国。等到美国靠台湾的技术和人才重建了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台湾的“硅盾”战略也就彻底破产了,那时候美国谁还会在乎你这颗棋子的死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