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九成的台湾人都不支持统一,那解放军统一台湾将没有任何负担!”台湾有份调研,结果大部分的人都不支持统一,于是台湾省有人表明,假如调研数据准确,那么大陆未来将不会有着任何后顾之忧。 要理解这个听起来拧巴的观点,得先戳破一层窗户纸:大陆这些年对台的“负担”,从来不是航母不够多、导弹不够准,而是揣在怀里那份怕碰碎的“同胞情”。 这种情感不是喊口号,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是政策条文里藏着的温度,也恰恰成了最束手束脚的牵绊。 从2010年ECFA生效到现在,大陆给台湾农产品开的“绿灯”亮得刺眼,台湾的凤梨、莲雾、释迦这些水果,一进大陆就免关税,2022年光是莲雾就卖了近3亿新台币,比卖给其他地区的总和还多。 2023年台湾凤梨一度滞销,大陆立刻敞开采购,短短一个月就消化了2000多吨,帮台农保住了本钱。 不止是水果,台湾的渔业、手工业产品也靠着大陆市场活得滋润,这些年光是关税减免就给台湾省省了上百亿新台币。 生活上的便利更不用提,台胞在大陆办居住证,能买社保、考驾照,孩子上学和大陆学生同等待遇。 上海的台生中考加分政策、福建的台胞医保直接结算,这些政策堆得像小山,本质上都是在说“一家人不分彼此”。 可这份掏心窝子的好,要是真像那份调研说的,九成台湾人不买账,那性质就变了——不是家人不认亲,是热脸贴了冷屁股,这份小心翼翼的顾虑自然就没了存在的必要。 台湾退役中将帅化民点破的正是这层窗户纸:当“两岸一家亲”的善意被当成理所当然甚至刻意无视,大陆行动的心理枷锁就自动解锁了。 过去之所以反复强调“和平统一”,甚至在“台独”势力跳脚时还留着余地,说白了就是怕炮火伤到高雄街头卖蚵仔煎的阿婆,怕炸坏台北校园里读书的孩子。 这种“投鼠忌器”的心态,让很多军事上的最优解因为“可能伤及无辜”被否决。 可要是民心真的站到了对立面,这种“怕”就没了根基,行动的逻辑会从“劝回家”变成“清门户”,性质从“兄弟劝和”变成“解决内战遗留问题”,这调子一换,很多事就名正言顺了。 这种叙事的转变可不是玩文字游戏,背后是硬邦邦的法理支撑,1943年的《开罗宣言》早就写死了“台湾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又跟着补了一刀,这俩文件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法理依据,就像给台湾钉死了“中国领土”的铭牌。 现在全世界180多个国家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更是从法理上把“台独”的路堵得死死的。 以前大陆拿着这些法理依据却不硬来,是想给“同胞情”留面子,可要是对方连面子都不接,那直接搬出这些文件,国际上那些想嚼舌根的国家都没话可说。 人家处理自己的历史遗留问题,关你何事?这就像家里进了贼,以前怕误伤被蒙蔽的亲戚一直没动手,现在亲戚说“我跟贼一伙的”,那自然就不用顾忌,直接按家法处置,旁人还真没资格插嘴。 更实际的是,行动的重心会彻底转向“精准打击”,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强攻。 这些年大陆早就把“台独”势力的底摸得清清楚楚,从列“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到制裁相关企业,靶向性一直很强。 比如苏贞昌、游锡堃这些跳得最欢的,不仅被限制大陆及港澳地区入境,他们关联的企业也被断了大陆订单,这就是“打蛇打七寸”的思路。 要是民心真的背离,这种精准打击会更彻底:导弹不会往居民区飞,炸弹不会炸民生设施,专找“台独”的军事据点、政治中枢、资金命脉下手。 到时候不用纠结“会不会影响台胞生活”,因为逻辑已经变成“先把搅局的除掉,再帮被蒙蔽的同胞恢复正常生活”,这种心态下,行动只会更果断,不会在“怕伤和气”上浪费半秒。 其实台湾的民调本身就水分大得能养鱼,有些机构提问时故意挖坑,问“是否支持立即统一”和“是否支持未来统一”,结果能差出40个百分点;把“维持现状”拆成“永远维持”和“以后再谈”,数据又不一样。 但这个观点的核心不在于民调真不真,而在于它点出了大陆行动的“心理命门”。 这些年大陆的善意就像往海绵里浇水,总盼着能渗进去,可要是海绵根本不吸水,反而把水往外挤,那谁还会一直捧着海绵? 从历史上看,任何国家解决领土问题,情感从来都是附加项,主权才是根本。 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没管荷兰人扶持的势力有多少人“不支持”;新中国收回香港,也没纠结少数人的态度。 台湾问题本质上是内战没打完的尾巴,只是大陆一直用“同胞情”把它裹成了温情的样子。 要是这层温情被撕碎,那剩下的就只有“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铁律。 到时候所谓的“负担”自然就没了,不是因为心变硬了,而是因为没必要再对不认亲的人讲情面——统一本来就是必须完成的事,少了情感的牵绊,只会更快、更坚决地落地。
台湾统一的三种可能:一、和平谈判,通过两岸协商,最终达成共识。二、内部起义,
【64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