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中国拟购20架俄加油机:精明补位而非技术依赖 近日,俄罗斯军工文件泄露的“东亚客户计划采购20架伊尔-78MK-90A加油机”消息,让外界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这一可能的大单被解读为东方大国的战略巧思——趁势补位的同时,更显多元布局的深远考量。 中国空军对加油机的迫切需求早有端倪。早期的轰油-6由轰炸机改装而来,载油量有限且加油效率低,仅能满足基础训练需求,难以支撑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的远距离作战任务[__LINK_ICON]。2016年从乌克兰购入的3架二手伊尔-78虽解了燃眉之急,但数量太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国产运油-20虽已量产,2025年服役数量预计达10至20架,且未来产能可期,但当前受运输机底盘紧张限制,短期内难以完全填补“战机多、加油机少”的缺口。 此次传出意向采购的伊尔-78MK-90A,是伊尔-78家族的升级款,载油量比老款高出约40吨,达126吨,能为多型战机提供长时续航支持[__LINK_ICON]。若20架订单落地,可快速补齐空中加油体系的短板,让现有地勤团队依托熟悉的俄制装备体系快速形成战力,这与当年采购苏-35的逻辑如出一辙——并非依赖外来技术,而是为国产装备量产争取过渡时间,实现战力无缝衔接。 这一决策背后是中俄各取所需的务实合作。俄罗斯受俄乌冲突影响,军工产能向军需倾斜,大型装备出口节奏放缓,对稳定订单需求迫切;中国则能以合理成本快速补强短板,同时平衡双边贸易。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已证明对俄制装备的驾驭能力:此前购入的3架伊尔-78,不仅承担了战备任务,更成为研发运油-20的技术参考,助力国产加油机实现“载油100吨、边飞边加油”的突破。 不过目前消息仍停留在“询价”阶段,类似2006年中俄38架伊尔-76、伊尔-78订单因俄方产能问题夭折的先例,提醒我们需理性看待。即便最终落地,这也只是中国空中加油体系的“过渡拼图”——随着涡扇-20发动机量产,运油-20产能将进一步释放,预计2032年部署规模可达75架,国产装备终将成为绝对主力。 从采购苏-35到传购伊尔-78MK-90A,中国始终坚持“自主为主、外购为辅”的战略。这种不把筹码压在单一赛道的清醒,正是大国军工发展的智慧所在。你们觉得,这笔订单最终落地的关键因素会是什么?
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最近,关于中国
【47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