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明镜周刊》10月21日的文章:“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

未央秘史 2025-10-22 14:42:28

德国《明镜周刊》10月21日的文章:“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其两条腿走路:荷兰留研发,国内建基地,去年安世中国产能占全球72%,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荷兰和欧盟的被动,彰显中企在产业链中,从被动接规到控关键、掌主动的转变,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安世事件便是最好证明!” 2019年闻泰砸下332亿收购安世半导体时,业内大多觉得是“小蛇吞大象”的冒险,但没人想到,这场看似激进的并购,早被闻泰埋下了“两条腿走路”的伏笔,而这伏笔恰恰成了后来破局的关键。 闻泰太清楚跨境并购的套路了,之前多少中国企业把宝押在海外总部,最后要么被技术封锁卡脖子,要么被当地政策摆一道。 所以收购完成后,它没急着换管理层,反而保留了欧洲团队维持表面运转,暗地里却派专家钻进安世的产线,把从封装到测试的核心流程挨个拆解,同步在东莞、兰州砸钱建基地。 更聪明的是,闻泰没把研发当成荷兰总部的专属,收购前安世的研发基本攥在欧洲手里,但闻泰接手后逐年加码投入,从2019年的1.12亿欧元一路涨到2024年的2.84亿欧元,一边让荷兰研发中心继续对接欧美客户维持体面,一边悄悄把技术图纸和研发数据往国内传,连车规级芯片的验证体系都在东莞基地复刻了一套。 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操作,当时没少被业内调侃“太谨慎”,直到后来荷兰动手才显出高明,荷兰的发难来得不算突然,本质是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起舞。 2024年底闻泰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2025年9月美国又抛出“50%规则”,只要闻泰控股安世,这家荷兰公司就得被视作“中国实体”,断了和美国供应商的往来。 这对依赖美国设备的安世来说几乎是死刑,荷兰政府立刻跟进,搬出从没用过的《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全球30处资产,甚至没经过庭审就把闻泰99%的股份托管给第三方,连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都直接暂停。 他们算准了安世中国基地依赖荷兰的晶圆供应,想靠断原料、停系统逼闻泰妥协,可荷兰显然没算到闻泰的后手藏得这么深。 早在2021年收购英国晶圆厂受挫时,闻泰就预判了供应链风险,悄悄和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搭起了合作,从晶圆制造到封测的每一环都找好了国产替代方案。 等到荷兰真的掐断晶圆供应,东莞工厂只是短暂调整就切换了国内供应链,虽然初期有原材料短缺的小波折,但很快就恢复了产能。 更让荷兰意外的是技术层面的反超,闻泰在国内基地早就启动了第三代半导体研发,之前推出的氮化镓功率器件已经用到新能源汽车上,这次直接拿出国产SiC模块,把高压芯片的核心技术握在了自己手里——要知道这可是安世荷兰研发中心啃了好几年的硬骨头,如今中国基地抢先落地,等于抽走了荷兰研发的立身之本。 闻泰接下来的操作更显底气,直接断了荷兰研发中心的资金支持,之前安世研发投入年年涨,大半靠中国母公司输血,这下资金一停,欧洲团队的新项目全成了泡影。 最慌的其实是欧盟车企,安世的车规级芯片供应着全球25000个客户,大众、宝马每天的用量就得百万计,而欧洲车企的库存顶多撑几周。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急得直接发警告,说再断供生产线就得全面停产,16家车企联名给荷兰政府施压,毕竟停一天工就是几百万欧元的损失,这账比谁都算得清楚。 荷兰这才发现自己手里只剩个空壳总部,产能在东莞,供应链在中国,连核心技术都被反超,所谓的“筹码”早成了烫手山芋。 其实这事儿早有预兆,中国企业早不是十年前那个只懂被动接规矩的角色了,之前紫光收购美国存储芯片厂、华润收购Fairchild都被否决,早就说明靠并购拿技术的路走不通了。 闻泰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契约精神”上,而是把产能和供应链这两个“命门”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这才敢在博弈中硬气起来。 连ASML都看得明白,中国现在是它42%的客户,可国内已经有企业搞出28纳米浸润式光刻系统,清华大学还突破了光刻机核心的磁悬浮双工件台技术。 安世这事儿与其说是闻泰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产业链的一次实战练兵——从被动接受别人制定的规则,到自己搭建替代链条、掌握产能核心,再到技术上实现反超,每一步都是在为主动权蓄力。 荷兰和欧盟的被动,说白了就是还活在过去的优越感里,没看清现在的游戏规则早就变了:谁掌握了产能、控住了供应链,谁才有说话的底气。 闻泰花332亿买的不仅是一家半导体公司,更是给所有中国企业上了一课:在大国博弈的赛场里,未雨绸缪的布局,永远比事后求饶管用。

0 阅读:630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