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1日报道:“菲律宾当局星期二(10月21日)说,一艘菲律宾海军军舰在南中国海进行例行巡逻,查获了疑似中国火箭残骸和非法毒品包裹。” 要说这事诡异,还得从上周说起。10月16日,中国长征八号甲火箭从海南文昌一飞冲天,完成了一次常规商业发射。 两天后的18日,菲律宾海军在南海中段的埃斯科达浅滩海域,发现了一个黑色大袋子,里面装的是16公斤高纯度的大麻,菲方定性为“毒品包裹”。 再过一天,10月19日,在巴拉望岛附近的海域,又有菲军捞起一块带有中国国旗标志的金属残骸,经菲律宾航天局初步认定,是中国火箭碎片。 但毒品和火箭,除了同时漂在南海,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性质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联合早报》却在标题和正文里反复将两者并列出现,制造一种“似是而非”的暗示氛围。 这不是新闻,这是在玩心理预设,把读者往“联想犯罪”这条路上引。而媒体最应警惕的,恰恰就是这种“拼图式关联”的逻辑陷阱。 更何况,这也不是第一次菲律宾方面在“火箭残骸”上做文章。 今年9月,菲方在巴拉望库约镇也曾发现类似金属部件,立刻指向中国。 可结果呢?他们自己航天局都承认,这些碎片并未进入菲律宾领海。但媒体的热度一过,澄清就没人管了。 如今又拿出“火箭+毒品”的组合拳,难免让人怀疑,这到底是发现,还是设计? 如果单看这场“发现剧”,确实荒谬。但若将视野拉大,就会明白,这并不是一场偶发的“误报”,而是一套精心编排的南海宣传剧本。 菲律宾政府在2025年正经历三重困境:经济滑坡、政治斗争、外交焦虑。在这种背景下,塑造一个“受害者”形象,变得尤其重要。 他们需要一个外部压力,来掩盖内部裂痕,而“中国威胁”,历来是最方便也最有效的工具。 马科斯政府在过去几个月里几乎用尽了所有手段:8月,他们指控中国火箭“威胁巴拉望安全”;10月13日,又在黄岩岛附近上演“百船突击”。 而这次把火箭残骸和毒品捆绑,显然是想制造一个更“出圈”的叙事,将技术主权问题与治安污名混为一谈,最大化舆论同情与国际关注。 按《外层空间条约》及相关国际惯例,火箭坠落物的所有权应归发射国,任何第三方未经许可打捞,都是对航天主权的侵犯。 2022年,菲律宾试图拖走中国长征五号整流罩时,中国海警就依法进行了拦截。 那时,菲方还知趣地作罢。而如今,他们却反复炒作火箭残骸,甚至不惜将其与贩毒勾连,显然不再只是“拾物归还”的问题,而是有意触碰中方的底线。 而这条底线,早已不只是航天技术的专属领域。南海问题如今已成为中菲博弈的总轴线。 菲律宾每一次“发现”、每一次“通报”,背后都有其地缘政治的算盘。 尤其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加大在南海的部署之际,菲方的动作更像是“配合演出”。 加拿大军舰刚刚游弋仙宾礁,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也在持续推进,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异常发现”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他们对外叫板的素材。 2025年的南海局势,正处在多重叠加的高压态势中。 中国在黄岩岛部署苏-35战机与直-9直升机,配合3.7万吨级“青海湖”号补给舰,已构建出完整的空海一体防御网。 而菲律宾却频繁在仙宾礁、黄岩岛等争议区域高调行动,试图制造摩擦、测试底线。 中国的反应并未被情绪带动。在“火箭残骸”问题上,中方重申所有权归属,并表达愿意通过现有沟通机制进行处理; 在“毒品污名”方面,则明确指出中菲历来有禁毒合作记录,2023年更曾共同缉获跨国贩毒团伙,根本不存在所谓“中国政府涉毒”的荒谬逻辑。 这种克制与清晰的立场,是对外部舆论操控最有力的回应。 但当新闻变成了道具,当报道开始服务于政治剧本,一切都变得模糊。媒体该做的是揭开真相,而不是编织幻觉。 《联合早报》的这篇文章,没有问“毒品从哪来”,也没有问“火箭残骸是否被合法处理”,只是在字缝间留下了足够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补完一个他们预设的“中国故事”。 可惜,故事再精彩,漏洞也藏不住。火箭不运毒品,这是常识;媒体不该误导,这是底线。 否则,下一次是不是要说中国卫星上掉下来一包“洗衣粉”?媒体不讲理,读者却不会永远没脑子。南海的风浪再大,也盖不住真相的声响。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1日报道:“菲律宾当局星期二(10月21日)说,一艘菲律宾
地缘历史
2025-10-22 13:51:36
0
阅读:355
用户34xxx40
作者是啥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