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先谈民意,再谈两岸!”国民党实力派诸侯侯友宜,今天正式给新主席郑丽文划下红线,他要求新路线必须以“自由民主”下的“主流民意”为准绳,这等于公开宣告,他所代表的本土势力,不会为“九二共识”的深化背书。 对大多数人来说,政治里的宏大叙事早已没有那么诱人,大家更在乎的是手头的生活能不能安稳下来。每天醒来,担心的是工作稳不稳、孩子能不能接受好教育、老了有没有保障。这股务实的民意,像暗潮一样在岛内政治里涌动,让很多老牌政治路线变得不那么吃香。 其实,在国民党内部,这股暗潮早已让两种不同的思路虚与委蛇地和平共处。一派人认为,要重新赢回民心,就必须扎根基层,从百姓的日常困扰里找答案,用成效换回选票。 另一派则觉得,光盯着岛内难有突破,要想翻身,必须抓住和大陆的对话机会,把两岸关系作为政治筹码,这两种声音长期并存,平时表面风平浪静,但心里都清楚,迟早会有一个事件引爆矛盾。 如今这个“导火索”,是郑丽文的上任,她一坐上主席位置,就大动作地和大陆互动,互发贺电,还重新提到了过去习惯的合作议题。 她的盘算很明确:国民党有别人没有的两岸沟通优势,如果能重新打响这张“关系牌”,或许能迅速累积政治资本,但她没想到,这个动作会在党内砸出这么大的水花,也没料到侯友宜会第一时间出来顶住。 侯友宜直接摆明:一切要压在民意的底线上,两岸事只能往后排,他的语气没半点转圜,意思就是,你的路线是你的事,但我和基层所代表的声音,不会跟你在“深化九二共识”这条路上同行。侯友宜成天面对的是选民的现实诉求,他清楚了解,民心要靠解决眼前问题来稳住,而不是依赖遥远的政治愿景。 这番表态,让国民党内部的分歧彻底浮在台面上,别看是两个人的隔空交锋,其实背后是党中央和地方派系的权力拉锯,郑丽文手里握的是和北京沟通的渠道,认为那是国民党的独特优势; 而侯友宜和不少地方首长则抓着民意的地基,他们坚信,只有守住岛内的信任,党才有未来。于是,两岸与本土的天平再次摇摆,谁能控制方向盘,成了决定党的前途的核心问题。 从历史来看,这并不是新鲜戏码。国民党一直在“想拉近大陆,但又怕失分”的矛盾中左右为难。 每当选举临近,亲陆派与本土派的争论就会冲上高点,内耗和错失机会几乎成了惯例,如今郑丽文刚上任就碰上侯友宜的硬碰硬,若不能让本土派相信两岸政策能真切惠及岛内,她的主席位置恐怕坐不稳。 最终,这场“先讲民意”还是“先谈两岸”的路线之争,真正的裁判并不是郑丽文,也不是侯友宜,而是台湾数百万选民,他们关心的是收入、生活品质和安全感,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语言。 如果国民党不能牢牢站在他们的需求一边,无论路线怎么争,结果都是被选票掏空。眼下的路口,已经毫无回旋余地,民心在哪,国民党的未来就在哪。
台湾要变天了?新党主席上台,第一把火竟烧向“去中国化”!郑丽文刚当上国民
【42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