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第一个没点破的误区,是把“受害者”简单归为“贪心”或“愚蠢”,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情感缺失”。小王单身三年,平时在工地干活,身边全是糙汉子,没人跟他聊过“今天累不累”“吃没吃饭”。直到遇到那个女的,每天主动发消息问他近况,还说“你这么辛苦,值得被好好疼”——这其实是心理学里的“情感价值供给”,小王缺的不是爱情,是被人关心的感觉,骗子刚好把这点当成了“突破口”。就像湖南那名男子,贷款50万时未必不知道风险,只是“有人依赖自己”的错觉太诱人,让他愿意赌一把。 还有个关键的心理学效应文案没提:“登门槛效应”。骗子从不会一上来就要50万,都是先从小钱入手。小王第一次转了2000块,对方很快还了500,说“哥你放心,我不是占便宜的人”;第二次要5000,说“临时周转,下周就还”;直到后来要10万,说“工程款差一点,结了就还你20万”——一步步让你放松警惕,觉得“之前都没问题,这次也不会有事”。等你反应过来时,已经投入太多,心理学里的“沉没成本效应”又会作祟:“要是现在不帮她,之前的钱就全打水漂了”,于是越陷越深,甚至敢去贷款。 我后来帮小王总结出个“情感操控自查法”,其实就是从心理学角度补全文案里没说的防骗细节:每天花5分钟记“互动日记”,比如对方今天跟你聊了什么——如果10句话里有8句是“我需要XX”“能不能帮我XX”,只有2句是无关痛痒的关心,那大概率是被盯上了;还有,当对方让你“贷款”“抵押东西”时,先找个跟你没啥利益关系的人聊(比如小区楼下的便利店老板),因为情绪上头时,我们的“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判断的部分)会被抑制,外人反而看得清。 小王现在每次收到陌生人的“关心”,都会先问自己:“她是喜欢我这个人,还是喜欢我能给她花钱?” 这其实才是防骗的核心——文案里说的“核实婚姻状况”“留证据”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填补自己的情感漏洞。要是你平时就有能聊天的朋友、能倾诉的家人,就不会因为一句“我懂你”就昏了头,更不会把“被需要”当成救命稻草,心甘情愿地贷款。 说到底,这类骗局能成,不是骗子多聪明,是他们摸透了一部分人的“心理软肋”——孤独、渴望被认可、怕失去。与其骂骗子黑心,不如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太久没被好好关心过?是不是把“有人依赖自己”当成了唯一的情感寄托?想通这些,比记一百个防骗技巧都管用。
文案第一个没点破的误区,是把“受害者”简单归为“贪心”或“愚蠢”,却忽略了他们背
嘻嘻不爱嘻嘻
2025-10-21 17:30: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