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

如梦菲记 2025-10-21 14:50:25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他说:“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7月下旬,一个普通的县委书记做出了一个不普通的决定,这个决定关乎47万人的生死,也可能葬送他自己的政治生涯。   冉广岐那时候49岁,在青龙县当一把手已经有些年头了,这个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革命,管过后勤、抓过商业、当过粮食局长,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但7月25日那天,当县科委的王春青把地震预测报告送到他手上时,他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报告上写得很明白,地震专家汪成民预测7月22日到8月5日之间,河北北部可能发生6级以上强震,青龙县就在预测范围内,问题是,这只是预测,不是板上钉钉的事。   更麻烦的是,上级部门并没有下发正式的防震文件,也没有明确要求各地采取行动,如果自作主张搞大规模疏散,万一地震没来,这个责任谁来担?   县委常委会上,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有的说应该先请示上级,等正式文件下来再说,有的觉得预测不一定准,贸然行动会影响生产生活,老百姓也不一定配合。   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毕竟那个年代,一个决策失误可能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   冉广岐沉默了一会儿,最后说了一句话:“预测错了我来担,这47万人必须保住。”就这一句话,定了调子。   接下来的事情进展得很快,7月26日,全县800多名三级干部被召集起来开会,冉广岐当场把震情通报下去,要求所有人必须在当天把消息传达到每一户。   近百名干部骑着自行车冲向各个公社,大喇叭开始在村里反复广播,内容很简单:地震可能要来,所有人立刻搬到户外,白天不进屋,晚上睡外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47万人离开自己的房子,在空地上过日子,这事搁谁身上都不好接受,有老人舍不得家里的东西,有人担心粮食被偷,还有人干脆不相信会有什么地震。   但县里的态度很坚决,干部一家一家做工作,村干部带头先搬出去,慢慢地,大家也就跟着动了起来。   学校把课堂搬到操场,商店在路边搭棚子卖货,工厂停了室内作业,农民把牲口拴在院子外面,整个青龙县像是突然搬到了室外生活,到处是临时搭建的棚子和席子。   冉广岐自己也住在帐篷里,三天没怎么合眼,一直在督促检查,确保没有遗漏。   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地震来了,整个华北大地剧烈摇晃,唐山市在瞬间被夷为平地,距离震中115公里的青龙县震感强烈,房屋成片倒塌,18万间房子受损,7300多间彻底垮了。   但因为所有人都在户外,没有一个人被压在废墟下,震后统计,全县只有一位老人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算是间接损失,47万人,就这样躲过了一劫。   事后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没有提前疏散,按照唐山的伤亡比例,青龙县至少得有几万人遇难,一个县委书记的决定,救了这么多条命,这事传出去后震动很大。   国家地震局专门发了简报,把青龙县的经验记录下来推广,联合国后来还给冉广岐颁了防震减灾纪念章。   但冉广岐自己从来没把这当成什么了不起的功劳,他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是全县干部群众一起努力的结果。   地震过后,他继续带着大家重建家园,修房子、恢复生产,一切又回到了正轨,后来他调到别的地方工作,直到1988年退休,一直低调做事。   这件事最让人感慨的,不是决策有多英明,而是在那个关键时刻,一个人敢不敢为老百姓的命去冒险,冉广岐面对的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道赌注极大的判断题。   赌对了,救人一命;赌错了,乌纱帽不保,但他选择了把老百姓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得失放在最后,这种担当,在任何时代都值得尊敬。   2023年1月,冉广岐去世的消息传来,青龙县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那个夏天,记得那个为他们拼过命的县委书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东方网——唐山地震青龙县奇迹回放:全县仅1人死亡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