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震怒,华为云造假,CEO张平安连降三级,4名高管落马 最近华为内部可是炸开了锅,云计算业务的多位管理层被严肃问责,这事儿在行业里传得沸沸扬扬。根据华为内部通报,根子出在华为云部分业务的造假行为上——不仅凭空虚增收入,还把没影的项目进展吹得天花乱坠。正因如此,华为云CEO张平安被连降三级,华为云服务产品部部长张宇昕、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部总裁石冀琳等另外3名高管也被连降两级,算是集体"落马"了[__LINK_ICON]。 这事儿要是搁别的公司,说不定就捂着盖着、轻描淡写过去了,但这可是华为啊!任正非亲手搭建的管理体系,向来以"铁腕考核"闻名,内部连一丝一毫的造假空间都容不下。更何况2019年美国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后,手机业务遭受重创,云计算早就被任正非定成了"救命稻草"级别的关键业务,是华为未来的希望所在,怎么可能容忍有人在这上面动歪心思? 为了把云业务做起来,华为真是下了血本。2020年直接把Cloud BU升级成一级部门,高层亲自下场统筹,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云计算市场站稳脚跟,跟阿里云掰掰手腕。可现实挺骨感,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阿里云稳坐头把交椅,市场份额33%,华为云以18%的份额排第二,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__LINK_ICON]。 要追赶上对手,自然得猛冲业绩、拼收入。高层扛着沉重的指标,底下的销售团队更是被KPI压得喘不过气。压力一传导,歪门邪道就冒出来了。虚增收入的套路花样不少:客户还在犹豫没签合同,营收里就先记上一笔;人家只是口头提了句合作意向,报表里就成了"百万订单";就算只签了个框架协议,连执行影子都没有,也敢按全额算业绩。夸大项目进展更是家常便饭:客户那边刚搭好基础框架,内部就宣称"项目交付成功,客户赞不绝口";一个小小的试点项目,转眼就包装成"行业标杆战略合作"。更有甚者,把大额订单拆成一堆小单,分散到不同季度确认收入,就为了让增长曲线看起来漂亮,完全不管现金流跟报表对不对得上。 不过话说回来,华为的内控是真不是盖的。它有套权限极大的内部审计和自我批判机制,能直接跟最高层汇报,造假数据一旦跟现金流脱节,根本瞒不住。加上业务负责人会阶段性轮换,后任接手一查账,前任的猫腻就藏不住了。张平安被降级,虽说不是他亲自造假,但作为一把手,团队管理失控他就得担主要责任。 有人问为啥华为不低调处理?这就得说到华为的特殊性了。它是非上市公司,股东全是内部员工,虚增的收入会骗大家产生分红错觉,夸大的业绩会误导员工对股票价值的判断。而且华为现在外部环境敏感,要是"数据造假"坐实,公司信用就得崩。所以这次处理绝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动真格的降级调岗。 但处理了人,问题就解决了吗?差得远呢。云计算市场格局早就固化了:阿里云的技术和生态不是短期能追上的,腾讯云有社交、游戏的现金流撑腰,百度智能云、火山引擎也在各自领域猛发力。华为云虽说有技术底子,能把通信设备的底层能力迁移过来,政企客户信任度也高,在国产化替代里有机会,但云计算是慢生意,得持续砸钱建基建、养生态,哪是靠短期冲业绩能成的? 张平安这事儿就是个信号,暴露了华为那种"结果导向、高效执行"的老一套,跟云计算这种需要长期培育的业务水土不服。就算换个新负责人,照样要面对业绩压力和激烈竞争。这次"挥泪斩马谡"是挺果断,但要想不重蹈"街亭之围"的覆辙,华为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平衡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别让踏实做事的人寒了心,更别让急功近利毁了未来。这道题,可比冲业绩难多了。
新一周孙少军周销量数据来了,某厂任尔风浪起,根本不慌。1、鸿蒙智行新增订单13k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