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真悬了!无人轰炸机已经基本上能取代其地位了,由于没有飞行员,无人战机对有人

史鉴奇谈 2025-10-21 12:04:41

轰20真悬了!无人轰炸机已经基本上能取代其地位了,由于没有飞行员,无人战机对有人战机有天然优势,省了座舱、弹射座椅,没有显控、维生系统,可大幅减重减阻。   这对轰炸机来说尤其明显。就拿美国的B21来说,它还得配2名乘员,座舱设计得更大更重,机身结构都得跟着妥协。反观无人轰炸机,要是按100吨的起飞重量来设计,不用预留人员空间,不用考虑生命保障,内部载荷舱和燃油舱的布局能更极致,航程和载弹量完全有可能追上B2的水平。   而且无人轰炸机在隐形能力上还能更占优。有人机得考虑飞行员的视野,座舱玻璃的设计会破坏机身的隐形轮廓,还容易反射雷达波。无人机就没这顾虑,机身能做得更光滑,雷达反射截面能压得更低,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自然更强。   成本也是无人轰炸机的一大优势。少了那么多复杂的有人设备,研发和制造成本能降不少。后续维护也简单,不用定期检查飞行员相关的系统,故障率还能更低,长期使用下来能省一大笔钱。   但要说无人轰炸机现在就能取代轰20,那还太早,最大的阻碍就是伦理和操控问题。战略打击,尤其是核打击,涉及到的后果太严重了,让机器独立做决定,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接受这种伦理风险。毕竟一旦出现程序错误或者被黑客攻击,后果不堪设想,没人敢把这么大的权力交给没有人类判断的机器。   可要是靠遥控,又面临新的难题。轰炸机执行任务时,往往要飞几千甚至上万公里,距离太远,传统的无线电通信很容易被干扰或者拦截。信号延迟也是个大麻烦,远隔重洋的情况下,指令发出去,等无人机收到再反馈回来,可能已经过去好几分钟,遇到突发情况根本来不及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光通信和量子通信技术。光通信的传输速率快,抗干扰能力强,不容易被截获;量子通信更是有着绝对的安全性,理论上不可能被破解,还能实现即时传输。要是能把这两种通信技术成熟应用到无人轰炸机上,遥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能大幅提升,这才有可能解决无人轰炸机执行战略任务的操控难题。   再说说轰20的价值,它作为有人战略轰炸机,可不是简单的“会飞的炸弹”。飞行员在机上,能根据战场实时情况做出灵活判断,比如临时调整航线避开防空火力,识别真假目标,甚至在通信中断时自主完成任务。这种人类的临场决策能力,是目前所有人工智能都无法替代的。   而且战略轰炸机不仅是作战工具,还是大国战略威慑的象征。轰20一旦服役,能携带核弹头进行洲际飞行,形成“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关键一环,这种威慑力是无人轰炸机目前还无法赋予的。毕竟其他国家看到的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一个国家战略力量的体现,是人类对战略武器的绝对控制能力。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技术成熟度。无人轰炸机虽然在理论上优势明显,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拿出能真正执行战略打击任务的成熟型号。很多技术还停留在试验阶段,比如长航时的动力系统、大容量的载荷管理、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这些都需要时间去验证和完善。   反观轰20,作为有人机,技术路径相对更成熟。我国在战斗机、轰炸机领域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飞行员培养体系也很完善,从研发到列装再到形成战斗力,整个流程更有保障。   当然,这并不是说无人轰炸机就没前途。未来随着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伦理问题也可能找到折中方案,比如采用“人类在回路中”的模式,机器辅助决策,最终由人类下达攻击指令。到那时候,无人轰炸机或许能在部分任务中替代有人机,但要说完全取代轰20这种战略级的有人轰炸机,短期内可能性不大。   现在的情况更像是两者互补,而不是谁取代谁。轰20负责承担核心的战略威慑和高风险的复杂任务,无人轰炸机则可以执行一些常规的、重复性的轰炸任务,或者作为有人机的“忠诚僚机”,配合轰20行动。这样既能发挥无人轰炸机的成本和隐形优势,又能保留有人机的决策灵活性和战略威慑力。   所以说,“轰20真悬了”的说法有点太绝对。无人轰炸机确实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它要想真正撼动轰20的地位,还得先解决伦理、操控、技术成熟度这些关键问题。而我国在发展无人轰炸机的同时,继续推进轰20项目,正是考虑到了当前的技术现状和战略需求,两者并行不悖,才能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空中战略力量体系。

0 阅读:119

评论列表

舒逸飞

舒逸飞

2
2025-10-22 06:35

轰炸机,侦查机持续飞行不受人类的生理疲劳影响,战斗机不受人类的过载生理极限影响。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