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什么集体退出新能源汽车?欧美正在切换科技树。以前这样对日本搞过好几次, 比如氢燃料电池和等离子平板显示器, 一但发现竞争不过, 就切到备用赛道, 干掉你已经布局好的科技生态。 近期欧美汽车巨头在电动化道路上的集体“踩刹车”,并非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一种深层战略博弈的浮现。 通用汽车与福特汽车均放缓了向新能源转型的节奏,与此同时,欧盟对于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这一禁令的态度,也开始出现摇摆不定的态势。 这背后,潜藏着一种意图通过重设技术赛道来维持产业主导权的防御性策略。 欧美电动化转型的放缓,被包裹在市场、政策与企业战略的多重阻力之下。 在欧洲,汽车行业协会早已指出转型速度过快,充电基础设施的普遍不足与高昂的电价,共同构成了消费者接受度的挑战。德国纯电车市场份额在2025年7月仅为18.4%,销量甚至同比下降了11%。 于美国而言,政策风向之转变更为直截。其少了诸多迂回婉转,以一种更为鲜明、果决之姿,展现着政策走向的更迭。 特朗普政府削减了电动车补贴,根据2025年7月4日签署的法案,原计划持续到2032年的《通胀削减法案》补贴被提前至同年9月30日终止,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额度戛然而止。 加州一处储能站的火灾事故经媒体报道后,公众对电动车安全的信心出现下滑,即便数据显示电动车的火灾发生率低于燃油车。 面对疲软的需求与不确定的投资回报,企业纷纷采取防御姿态。通用汽车鉴于此情况,计提了高达16亿美元的费用。 与此同时,福特做出决策,推迟新款电动车的上市计划,二者的举措皆反映出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梅赛德斯-奔驰CEO康林松警告强推禁令可能损害欧洲汽车工业,宝马的财务总监则建议将禁售目标延后至2050年。 Stellantis集团当机立断,毅然终止氢燃料电池项目,转而踏上纯电与混合动力并行的发展新途,展现出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与战略调整的果敢。 这种对氢能等替代路线的重新关注,复刻了历史上一种成熟的竞争策略:通过扶持一项新的技术标准,来废止领先者在旧赛道上建立的庞大生态系统。 等离子显示技术堪称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鲜活例证。 它以独特之姿,在相关领域留下深刻印记,清晰展现着某类发展或现象的典型特征。这项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于1964年发明的技术,在80年代被日本企业大规模投资,松下与富士通等公司一度占据全球九成市场份额。 然而,美国随后转向支持响应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液晶(LCD)显示技术。 随着LCD在90年代兴起,日本在等离子领域积累的巨额投资与生产线瞬间成为沉没成本,产业生态遭到严重冲击,最终导致生产线闲置和大规模裁员。 相似的故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早已上演过一次。日本于2008年启动氢燃料电池计划,并在2013年的《日本再复兴战略》中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投入数千亿日元补贴建设加氢站,丰田公司也推出了Mirai氢燃料车。 可美国在2010年后将政策重心与补贴全面转向纯电动汽车,加州充电桩建设资金获得倍增,特斯拉产量激增,电池成本大幅下降。 这直接导致日本的氢燃料汽车销量停滞,丰田也承认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未能跟上发展,巨额投资未能获得预期回报。 如今,历史似乎正在重演。北美和欧洲在2025年分别举办了大型氢能产业峰会,宝马公司发布了氢动力原型车,强调其零碳优势。 推广氢能与混合动力,被视为动摇现有电动车基础设施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正是废止竞争对手已建立的产业生态。 然而,这一次“赛道切换”策略的有效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围绕电动车构建的系统性优势,使其具备了强大的产业韧性。 这种优势远不止电池和电机技术,其根基在于强大的国家电网。 国家电网所建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借由昌吉 - 古泉等工程,达成西北电力至华东地区的远距离低损耗输送,为城市大规模充电网络提供了坚实而稳定的保障。 更为深层次的技术储备,宛如坚实的基石,为其优势筑就了稳固的壁垒,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进一步巩固,彰显出更为强劲的发展态势。 曾因在舰船电力推进领域贡献卓著而获得2017年八一勋章的马伟明院士,其团队研发的大功率变流器等电磁技术,已被应用于民用电力系统,极大地增强了电网的稳定性。 这种深厚的科研实力与军民技术转化能力,增加了任何对手想要实现“技术突袭”的难度。 同时,中国拥有的14亿人口构成的庞大国内市场,为电动车产业提供了稳定坚实的发展基础。这种巨大的内需如同一块压舱石,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市场的需求波动和政策变化,确保产业链的持续迭代与完善。 信息来源:欧洲豪华车,集体暂缓电动化——2025-10-10 23:23·湖南日报
为什么外国不造新能源汽车?长城老总魏建军一句话道破关键:他们是有技术的,并非没能
【189评论】【1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