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今天起不再是资产,而是“人质”!很多人以为,中国抛售美债是为了止损。错了!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0-21 10:53:28

美债,今天起不再是资产,而是“人质”!很多人以为,中国抛售美债是为了止损。错了!真相是,北京正在执行一次“战前总动员”,系统性地清算敌国金融资产,将其转化为打赢下一场战争的硬通货! 2025 年初的美债市场早已一片风声鹤唳,10 年期美债收益率一举冲破 4.7% 关口,盘中更是摸到 4.699% 的高位,创下近一年来的峰值。30 年期美债收益率跟着攀升至 4.913%,这样的涨幅在历史上都不算常见。 德意志银行翻出六十年来的记录,发现本轮美联储宽松周期里,10 年期美债的表现已经跌到了历史第二差的位置。美债这颗 “全球资产定价之锚”,正在变成搅动市场的 “不定时炸弹”。 美国财政部的国债标售情况更能说明问题,1 月 7 日那场 390 亿美元的 10 年期美债拍卖,得标利率飙到 4.680%,这是 2007 年 8 月以来的最高值,比上个月的标售利率足足高出 0.4 个百分点还多。 更刺眼的是,这次拍卖出现了久违的尾部利差,得标利率比预发行利率高出 0.2 个基点,这意味着市场需求已经弱到了极点。PGIM 固定收益的联席首席投资官格雷戈里・彼得斯看得很明白,市场上的美债供应像洪水一样源源不断,再加上甩不掉的通胀黏性,债市根本撑不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美债持仓变化绝非偶然。从 2021 年峰值时的 1.3 万亿美元开始,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就一路下行,连续十几个月保持减持态势,如今持仓已跌至近十五年最低。 这绝非临时起意的操作,而是有计划的系统性调整,要是单纯为了止损,完全没必要在美债偶尔反弹时继续减持,更不会在中美金融工作组会议期间,依然保持这样的节奏。 中美金融工作组的第六次会议恰好暴露了双方的博弈态势,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和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奈曼联手主持,双方把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这些核心议题聊了个遍。中方不光介绍了支持资本市场的新工具,更就关键问题直接表达了关切。 会后美国财长耶伦专门会见了中方代表团,这种级别的互动恰恰说明,美国清楚中国在美债问题上的动作分量有多重。中国的减持不是沉默的离场,而是带着立场的战略表态。 美国自己的经济数据正在给美债挖更深的坑,2024 年 12 月的 ISM 美国服务业 PMI 冲到了 54.1,比预期还高 0.6 个点,其中支付价格指数从 58.2 暴涨到 64.4,创下 11 个月来的新高。11 月的职位空缺数也飙到 809.8 万,远超市场预期的 774 万。 这两组数据一出来,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期待彻底凉了半截,毕竟就业市场这么热,通胀黏性只会越来越强。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托尔斯滕・斯洛克已经发出警告,美国国债市场随时可能上演英国特拉斯时期的金融动乱,高利率和特朗普的减税计划凑在一起,就是颗定时炸弹。 中国显然早看透了这层风险,减持美债的同时,资金正源源不断流向实打实的硬通货。黄金储备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中国央行的黄金持有量已经连续十几个月增持,每月公布的储备数据都在刷新纪录。 美国其实已经感受到了中国动作的压力,美债之所以能维持发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这样的主要持有国捧场。如今中国持续减持,其他国家也跟着观望,美债的消化压力瞬间陡增。 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投资官迈克尔・威尔逊已经预警,债券收益率飙升和美元走强会在上半年狠狠打击美股,那些有大量国际敞口的公司首当其冲。更要命的是,高利率已经开始反噬美国经济,居民耐用品消费、住宅销售、制造业投资都在被抑制,失业率上升的风险越来越大,衰退的阴影随时可能落下。 美债市场的流动性正在快速收紧,偶发性风险的概率已经提到了最高。中国此刻的减持,正好避开了未来可能的崩盘风险,还能把变现的资金变成黄金、战略资源这些 “战争硬通货”。这种操作既化解了自身的金融风险,又给对手的债务体系施加了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那些觉得中国是 “被动止损” 的人,显然没看懂这场金融博弈的深层逻辑。美债的价值崩塌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美国持续扩大的债务规模、甩不掉的通胀黏性、反复无常的政策叠加的结果。 中国的减持节奏与中美博弈的节点高度重合,与战略资源储备的增速形成呼应,这背后分明是周密的布局。 把美债从 “资产” 变成 “人质”,把美元资产转化为硬通货,这步棋下的是长远。在全球地缘政治越来越复杂的当下,手里的黄金和战略资源,比任何国家的国债都更能让人安心。 中国的动作已经很明确,这不是临时的避险,而是一场提前展开的金融动员,为可能到来的任何博弈备好底气。

0 阅读:90

猜你喜欢

渺远的云娱乐说

渺远的云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