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有一个国家,看着中国崛起,心里不是羡慕,而是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害怕。这个国家不是美国,是英国。他们怕的,一半是心虚,一半是无力。 (信源:极目新闻——大英博物馆宣布获赠10亿英镑瓷器,北京日报:赃物博物馆装什么糊涂) 提起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战略制衡,却鲜少留意到英国那深入骨髓的不安。这个曾号称 “日不落” 的帝国,如今面对复兴的中国,正被一种交织着心虚与无力的恐惧所笼罩。 而这份恐惧的物证,就静静躺在大英博物馆的展柜中 —— 超过两万件从中国掠夺的文物,每一件都镌刻着百年前的血与火,也成了英国最不愿触碰的历史疮疤。 英国的恐惧源于无法洗白的侵略原罪。1840年,英国军舰轰开中国国门,以“自由贸易”之名行鸦片贸易之实,用炮舰逼清政府签《南京条约》,割走香港,无数中国家庭因鸦片家破人亡。 数十年后,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能搬走的青铜器、瓷器、书画被洗劫,搬不走的付之一炬。如今大英博物馆里,唐代《女史箴图》笔触细腻,敦煌藏经洞经卷墨迹未干,这些本该属于中国的国宝,标签上却写着“捐赠”“购买”等自欺欺人的字样。 与日本侵华暴行广为人知不同,英国侵略成 “隐形历史”,这加剧其心理负担。英国深知欠下血债不比日本少,此前无需偿还。其侵略的伪善性更让其难堪:一边标榜 “文明”“法治”、输出价值观,一边行强盗行径、用毒品榨取他国财富。 这种矛盾使英国无法像德国反思二战那样直面历史,承认错误会否定殖民荣光,拒不承认又怕中国强大后旧事重提。2023 年大英博物馆宣布获赠 10 亿英镑瓷器,被中国媒体斥为 “赃物博物馆装糊涂”,暴露其心虚。 如果说历史原罪是英国心虚的根源,那么中国的复兴则让其陷入了更深的无力感。在西方历史叙事中,帝国盛极而衰后便再无翻身可能,罗马、奥匈帝国皆是如此,英国自身也从全球霸主开始萎缩。 可中国偏偏打破了这一 “定律”,在衰败百年后强势崛起,经济规模即将超越美国,科技、军事等领域全面突破。这种 “例外” 让英国既无法理解,更无力应对。 英国既没有美国的实力与中国硬碰硬,又放不下昔日帝国的架子主动修复关系,只能在夹缝中摇摆。 脱欧后急于寻找全球伙伴的英国,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市场 —— 伦敦希思罗机场挤满中国游客,曼彻斯特房地产被中国买家青睐,欣克利角 C核电站等项目更需要中国资金与技术支持。 但心理上,这个曾经的 “老师” 难以接受 “学生” 超越自己的现实,更怕被美国指责 “背叛盟友”。于是,英国在 5G、核电等合作中反复无常,国防报告中将中国定义为 “持久性挑战”,本质上正是这种 “打不过、躲不开、离不开” 的无力感写照。 文物问题刺痛英国敏感神经。希腊与大英博物馆文物归还谈判陷入僵局,英国深知中国对文物回家的迫切。归还文物等于承认殖民罪责;拒不归还,数百万中国游客在大英博物馆的注视如无声质问。 这种两难让英国装聋作哑,政府未对鸦片战争正式道歉,即便民间反思,官方仍对殖民过往态度暧昧。 美国忌惮中国源于战略竞争,其自信基于实力博弈;英国恐惧中国是因历史债务与现实落差,其焦虑来自身份崩塌,从制定世界规则的棋手沦为需在中美间选边站的棋子,这种落差比战败更煎熬。因此,英国只能靠增加军费、升级核武器等寻求安全感,却难掩内心虚弱。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头睡狮,如今这头狮子已然苏醒。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依旧静静陈列,但它们的存在不再是英国的收藏荣耀,而是历史的见证者。英国的恐惧恰恰证明,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仅在于实力崛起,更在于能让历史欠债者正视过往。 未来,随中国持续发展,英国心虚与无力交织的心态或持续。但历史会证明,真正强大不靠掠夺文物装点,被掠瑰宝无论归途多远,终将带历史记忆回家。英国最该怕的不是中国崛起,而是不敢直面历史的懦弱,毕竟唯有正视过去,才能立足当下。
别再以为人口问题只是中国自己的“家务事”了。这回,联合国直接把它拉上了“全球挑战
【192评论】【1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