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为什么说中国得防着点俄罗斯?说白了,普京今年72岁,这位掌舵俄罗斯25年的硬汉终究会迎来谢幕,那么万一接普京班的人是个亲美派,中俄现在抱团取暖的局面会不会一夜翻车? (信源:搜狐网——为什么说中国得防着点俄罗斯?若没有普京,中俄关系就没有支撑) 中俄关系的底层逻辑,远比一句“战略协作伙伴”要复杂得多。它既有钢铁浇筑的骨架,也有随时可能扭转方向的关节,充满了张力。 首先看看那些硬邦邦的物理连接。一根名为“西伯利亚力量”的天然气管道,背后是一份长达30年的合同。这不是一张可以轻易撕毁的纸,这是一个总价值据说高达4000亿美元的庞大能源契约。 它设计年输气能力380亿立方米,今年实际输送量预计突破300亿立方米。未来,随着“西伯利亚力量2号”新管道落地,即便初步仅增加50亿立方米年输气量,俄罗斯对华管道供气总量也将迈向每年1000亿立方米。 这种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基础设施,沉没成本高到难以想象,轻易掉头几乎不可能。军事上的捆绑也是如此。当俄制的S-400防空系统和苏-35战斗机融入了中国的作战体系,这种嵌入就不是说拆就能拆的了。 更别提自2003年以来超过113次的联合军演,光是2024年一年就搞了14场。这种高频互动已经形成了某种“肌肉记忆”,双方的互信水平,有人说甚至超越了一般盟友。今年的计划里,海军还要一起练反潜和导弹防空。 但所有这些刚性结构,都悬在一个最大的“柔性”变量之下:政治意志。普京执政近25年,是他塑造了今天的路线。可他已经72岁,未来的接班人会怎么想?是亲美还是反美?一个领导人的政治倾向,就足以改变整个棋局。 别忘了,就算有白纸黑字的长期合同,如果政治风向变了,执行层面有的是办法,比如拖延、减量或者干脆重开价格谈判。历史的教训就在那儿摆着:1969年在珍宝岛,地理上紧挨的邻居转眼就能兵戎相见。这足以说明,政治互信一旦瓦解,再牢固的物理连接也靠不住。 接着看第二层,双方互为“生命线”,又互持“杀手锏”的奇妙制衡。西方制裁后,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被迫“向东看”,2024年约有六成的原油都卖到了亚洲,而中国是那个消化了近一半的最大买家。中国市场,就是俄罗斯经济的“生命线”。 反过来,对中国而言,这条陆路能源通道是规避海上封锁的战略保障,关键时刻能救命。这种互补性需求,是合作的基础。然而,微妙之处在于双方手中的不对称筹码。 俄罗斯手里攥着那个物理开关——管道阀门。它曾经敢于切断对欧盟高达1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这说明它有能力也有意愿把能源当武器。这种绝对控制权,是中国必须正视的风险。 但中国的牌也很大。它手握市场和资本。俄罗斯的军工复合体,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中国的订单来维持运转。一旦其财政状况恶化,中国的经济支持就显得更为关键。 这种“我需要你,但我也能拿捏你”的脆弱平衡,随时可能被外部因素打破。比如,一旦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缓和,恢复对欧供气,中国在谈判桌上的分量自然就会减轻。 最后,是社会基础的表层与暗流。民调显示,68%的俄罗斯民众视中国为可靠伙伴,仅12%对美国有好感。再加上普京超八成的国内支持率,以及社会对强人政治的普遍期待,现行对华政策有坚实民意基础。精英层普遍不信任西方,梅德韦杰夫从温和到强硬的转变便是例证。 可在这片看似稳固的民意之下,历史的暗流从未消失。从17世纪的《尼布楚条约》到19世纪黑龙江以北大片土地的划归,再到珍宝岛冲突,这些记忆并未被抹去,只是暂时被现实需求压制。 精英阶层的警惕心更是现实的。俄方在能源价格谈判中立场强硬,不愿轻易给出大幅优惠。在RD-180这类顶尖火箭发动机技术上,俄罗斯也留了一手,并未转让。毕竟,中国已经独立搞出了自己的航天动力。 这种对中国迅速崛起的戒备心理,是深藏在合作表面下的潜流。现在它不成气候,可一旦政治风向转变,未来的俄罗斯领导人,完全有可能重新动员这些历史情绪和民族主义,来侵蚀今天合作的根基。
[中国赞]为什么说中国得防着点俄罗斯?说白了,普京今年72岁,这位掌舵俄罗斯25
韫晓生
2025-10-20 15:54:2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