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倒逼突破!格力21.8亿“硬转”国产设备,芯片博弈上演速度战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0-20 14:57:24

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成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的国产货。21.8亿,交付还提前了四个月。 半导体,曾经代表全球合作精神的行业,如今成了地缘政治博弈的中心,过去,各国在技术、设备、供应链上分工明确,谁都离不开谁,但现在,合作变成了竞争,互信变成了防备。 当荷兰、美国等相继推出针对中国的出口限制时,他们可能没想到,这些封锁措施非但没让中国止步,反而变成了倒逼产业自我进化的催化剂。 以ASML为首的光刻机巨头在中国市场被迫踩刹车,而另一边,一批中国企业正快速补位,格力、华芯、北方华创这些名字,正悄悄填补被切断的环节。 事情的开端,是所谓“国家安全”理由下的行政干预,最典型的例子是安世半导体,这家中资背景的欧洲企业,被荷兰政府以模糊的“风险”为由,强行冻结了资产,还让管理层全部更换,几乎相当于被接管。 99%的股权被托管,企业的决策权、运营权都被架空,这种没有证据、没有司法程序的做法,引起了业内强烈反弹。 可这类政治化干预,也在反噬他们自己,ASML的损失首当其冲,过去,中国是它最大的单一市场,占全球销售额近三分之一,如今受限令影响,这部分份额可能要跌到20%左右。 荷兰国内的反应很激烈,30多家半导体上下游企业联名上书政府,要求补贴、要求出口豁免,因为订单减少,他们的现金流开始吃紧。 而中国方面没有选择被动等待,而是迅速调整策略,政策层面,先是将镓、锗和部分稀土材料纳入出口许可管理。 再到10月宣布稀土高纯提炼和部分技术的出口审核制度,目标不是封锁,而是建立公平、有序的规则,让全球供应链重新平衡。 同时,国内企业的应变速度超出预期,格力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过去它是家电巨头,现在正在变身为半导体装备的重要参与者。 格力一次性投资21.8亿元入股国内一家设备制造商,并要求加快关键部件国产化,结果项目提速明显,交付时间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 格力并没停在投资层面,很快又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碳化硅研究中心,目标是从材料研发到生产工艺全链条打通,未来要实现芯片工厂全自动化。 谁能量产,谁就能掌握新能源、汽车、5G设备的核心环节,除了碳化硅,格力还参与了珠海的一个砷化镓晶圆项目——由格创·华芯主导,仅用184天就完成了主体封顶,创造了国内同类项目的新纪录。 现在,企业们选择花更多钱、花更多时间,把核心环节拿回来,哪怕短期利润下降,也要确保未来安全。 通过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中国企业正在改变这种格局。 通信专家项立刚的分析很直接:“外部封锁只会让中国走得更快。” 从他的话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压力反而让企业更团结、更专注,政府、科研机构、资本市场形成合力,把关键环节一块块拿回来。 事实正在验证这一点,过去几年,中国在设备、材料、EDA软件、封装测试等领域的国产化率都有显著提高,部分产品已经能替代进口。 尽管与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产业的“骨架”已经成型,地缘政治的紧张,反而催生了中国半导体的一场深层变革。 那个曾经依靠少数国家掌握核心设备的时代,正在过去,一个更平衡、更开放的新科技格局,正在成形。

0 阅读:97

猜你喜欢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