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名为《阻断中俄金融通道法案》的议案在美国国会引发争议,其核心条款包括全面冻结在美中国公民资产,并切断中国金融机构与全球支付系统SWIFT的联系。 这项法案设定了180天的“证据制造期”,若美国行政部门无法提供所谓“中国军援俄罗斯”的实质证明,制裁仍将自动生效。 这种以国籍为界没收私人资产的思路,并非华盛顿的创举,历史早已记录过类似政策的代价。 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签署的9066号行政令导致超过12万日裔美国人被强制迁入集中营,他们价值上亿美元的财产,包括农场、商店、住宅一一在瞬间化为乌有。 政府所谓的“国家安全”理由,事后被证明毫无根据,日裔美国人弗雷德·是松的故事尤为典型。 这个出生于加州的普通焊工,尽管积极购买战争债券支持国家,却仍因血统被拒于军队门外,他因拒绝进入集中营而被捕,最高法院在1944年判决支持关押令。 直到近四十年后,联邦法院才推翻原判,承认关押违宪,里根总统最终道歉并签署了赔偿法案,但迟到的正义已难以弥补几代人的创伤。 如今的局面与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今日在美华人约250万是第一代移民,他们与祖籍地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 美国政府加强对海外资产的追查并非新事,早在2011年,美国国税局就公布《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实施细则,要求居住在美国境内、在海外拥有5万美元以上资产的公民和绿卡持有者必须申报。 调查显示,64%的华裔认为中美关系紧张已影响他们的生活,许多人担心被歧视或更糟,科学家群体尤其担忧,近四分之三的华裔研究者感到压力增大,害怕被误认为间谍。 经济层面的连锁反应可能远超二战时期,中美贸易额在2023年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人持有的美国房产、股票等资产规模达到万亿级别,冻结这些资产将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 中国早已构建反制体系,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扩展至42个国家的780家银行,更显著的是,俄罗斯能源贸易几乎全面转向人民币结算,沙特阿美公司25%的石油交易接受人民币,东南亚跨境电商平台纷纷接入数字人民币系统。 在能源领域,中国对美国油气的采购量已降为零,直接打击了美国页岩油产业,得克萨斯州当地油企被迫关闭30%钻井平台,数千工人失业。 全球制造业版图正在悄然重构,在墨西哥蒙特雷工业区,宁德时代的电池生产线昼夜不停,泰国罗勇府的比亚迪电动车工厂,中国技术团队指导当地工人组装将销往北美的电动汽车。 当关税壁垒高高筑起,“第三国制造”的中国技术产品正从侧翼突破封锁。 最近中国对高性能锂电池及其生产设备实施出口管制,直指美国产业薄弱环节,2025年前7个月,美国电网级储能用锂离子电池中,约65%来自中国进口。 这类电池正被此次管制所涵盖,英国《金融时报》评论道,中国对稀土和电池出口的限制,突显其对全球关键材料供应链的全面控制。 更具历史反讽意味的是,制裁法案可能加速美元霸权的瓦解,上海黄金交易所出现史无前例的景象:单日交割量突破300吨黄金。 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十年间腰斩,去美元化从战略构想变为现实操作,美国商界已开始“用脚投票”。 历史的天平正在倾斜,180天倒计时的滴答声,究竟是为对手敲响的丧钟,还是美元帝国为自己的安魂曲?答案不言自明。
简直不敢想象特朗普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他说:东方大国应该对美国公平一些,一个乐
【67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