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得防着点俄罗斯?说白了,普京今年72岁,这位掌舵俄罗斯25年的硬汉终究会迎来谢幕,那么万一接普京班的人是个亲美派,中俄现在抱团取暖的局面会不会一夜翻车? 说到中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铁板一块,尤其是这几年面对西方压力,两国走得特别近,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但你得知道,国际关系里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算计,尤其是对俄罗斯这个历史上就特别擅长玩“利益优先”牌的主儿,中国还真不能太实在。 眼下普京大帝已经72岁了,执掌俄罗斯快四分之一个世纪,绝对是俄罗斯当代的定海神针。但人终究会老去,权力交接是迟早的事。这就带来一个核心问题:万一普京之后,克里姆林宫换上个亲美派当家,现在中俄这种“背靠背”抱团取暖的局面,搞不好真可能一夜之间翻车。 这可不是瞎操心,看看历史就知道了,俄罗斯国内亲西方势力从来就没断过根,叶利钦时代不就一门心思想投入西方怀抱吗?哪怕后来碰了一鼻子灰,但这种想法在部分精英圈子里依然有市场。到时候新领导人为了快速缓解制裁压力、改善经济,会不会拿对华关系当筹码去和西方做交易,这谁也不敢打包票。 就算不看长远,只看眼下的一些具体操作,俄罗斯的很多做法也透着那么一股精打细算的利己味儿。就拿经济合作来说,前阵子俄罗斯突然以“制动系统缺陷”为由,对中国卡车企业加征高额报废税还暂停销售许可,表面是技术问题,明眼人都知道,真正原因是性价比极高的中国重卡在俄罗斯市场占有率都快冲到三成了,直接把他们的本土巨头卡玛斯挤兑得只能上四天班了。 但搞笑的是,根据他们自家监管机构的报告,卡玛斯车的制动故障率其实比中国车还高,却从没受过同等待遇,这不明摆着的选择性执法和保护主义嘛。 更让人提防的是他们在技术合作上的套路,有中国电池企业想去俄罗斯发展,直接被要求交出核心的低温电池配方当“入场费”。长城汽车在俄罗斯设厂,被要求本土化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但俄罗斯车企来中国可没这说法。这种只想捞技术,不想真开放的态度,说穿了就是把中国当成了技术输血包,而不是平等的创新伙伴。 在地缘战略上,俄罗斯同样玩得一手好平衡术。它一边靠着上海合作组织和中国在经济上合作,另一边又通过它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把中国排除在中亚安全事务之外。 能源方面更是明显,那条著名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俄罗斯提出的路线方案就很有学问,要么经过跟西方关系微妙的蒙古,要么经过已经满负荷运转的中亚管道关键节点哈萨克斯坦,这里面多少有点想借第三方来增加对华能源合作筹码的心思。 再看看军事合作,表面上一团和气,联合军演也没少搞,但俄罗斯在核心技术上始终防着一手。卖给中国的苏35战斗机和S400防空导弹系统,到底有多少是最新的“完全版”,外界难免猜测。 有俄媒甚至指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近年来实际上已经基本停滞,传统的猜疑和轻视导致双方关系有些紧张。这背后,其实是俄罗斯对中国军力快速崛起的一种复杂心态,既想赚钱,又担心培养出强大的竞争对手。 说白了,俄罗斯的算盘是既要靠着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缓解西方制裁的压力,又不想把路走死,还幻想着哪天能和西方缓和关系。这种东西两头占便宜的摇摆策略,注定了中国在它心目中更多是一个应对西方压力的战略备胎,而不是可以完全交心的铁杆盟友。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中国防着点俄罗斯,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战略文化里,“利己主义”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今天的俄罗斯,一脉相承。合作好的时候是同志加兄弟,一旦触及它自家核心利益,翻起脸来比翻书还快。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苏联专家说撤就撤,还逼着中国偿还巨额债务的历史教训,可都还写在教科书里呢。 因此,对中国来说,保持清醒比啥都重要。咱们得明白,中俄合作的价值在于共同抗衡美国的霸权压力,这是一种基于现实需求的战略协作,但绝不是毫无保留的“同盟”。中国的发展终究要靠自己,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链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 同时,外交上还得继续广交朋友,把一带一路往西推进,和中东、非洲、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都把关系搞扎实,这样才能避免把鸡蛋都放在俄罗斯这一个篮子里,真正在复杂的国际牌局上掌握主动权。 说到底,大国相处之道,就是要在合作中守住底线,在博弈中争取共赢,对俄罗斯,既要合作,也得防着点,这才是真正成熟的大国智慧。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