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将一批淘汰的机器高价卖给中国,导致我国亏损好几亿,就在美国准备看中国笑话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局面...... 那时国内纺织、尼龙产业正缺关键原料己内酰胺,但八成以上都得靠进口。 中国石化急着破局,花大价钱从美国买回全套生产线,本以为是条发展捷径,没想到成了大坑。 这些设备看着光鲜,拆开细看全是猫腻,核心部件磨损得厉害,配套的关键催化剂要么性能不稳要么早过期了。 机器刚开起来就三天两头停工,造出来的产品脆得像饼干,跟美国产的柔韧料子没法比,产能连设计值的零头都达不到。 更气人的是,刚付完钱,美方就推出了更便宜环保的新技术,咱们的高价设备直接成了废铁,一下子亏了好几亿,这事在国际上成了笑柄。 美国后来还把这套路用在东南亚国家,二手军机卖过去摔的摔炸的炸,可见早把算计摸得门清。 就在大家对着废设备发愁的时候,76 岁的闵恩泽站了出来。 这位老爷子不简单,早年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能安享好日子,却在国家百废待兴时毅然回国。 六十年代苏联撤走专家,他就带队攻克过催化剂难题,当年为解决催化剂小球开裂问题,跑遍全国找到 “平平加” 原料,还造出比进口质量更好的产品,一年能给国家省上千万。 这次面对烂摊子,他一眼看穿关键:修设备没用,得有自己的催化剂。 他提出的方案没人敢想 —— 放弃跟着国外技术走,用钛硅分子筛搞全新催化剂,这在全世界都没人试过。 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团队一遍遍调整配方。 闵恩泽带着大家在洛阳实验室 “土法炼钢”,发现加一点纳米氧化铝能让催化剂寿命延长三倍。 整整两年试验,178 次关键测试后,新催化剂终于成了。 这枚催化剂彻底改写了局面。 产品纯度接近百分之百,能耗降了四成,废水少了八成,成本比进口货低 25%。 到 2006 年,咱们反倒能给伊朗出口技术。 报道显示,这套技术后来形成 400 亿新兴产业,带动下游 4000 亿产值,让不少民营企业起死回生。 现在国内己内酰胺年产量超 500 万吨,占全球四成,自给率达到 98%,从被卡脖子变成世界第一。 闵恩泽留下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底气。当年花大价钱买教训,让我们看清核心技术买不来。 那些像闵恩泽一样的科学家,凭着不服输的劲儿,把别人的笑话变成了我们的传奇。这世上从没有迈不过的坎,只有不敢闯的人。 真正的大国底气,从不是买来的设备,而是绝境里敢自己造的骨气。
2001年,美国将一批淘汰的机器高价卖给中国,导致我国亏损好几亿,就在美国准备看
凭栏观望史
2025-10-20 09:47: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