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社联合国10月17日电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7日在向联大第五委员会(行政

易云的世界 2025-10-19 21:51:42

据中新社联合国10月17日电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7日在向联大第五委员会(行政和预算委员会)提交2026年度拟议方案预算时警告,如果会员国不按时足额缴纳会费,联合国将面临一场破产危机。 古特雷斯公布的2026年预算案堪称"勒紧裤腰带"的典范:常规预算从37.15亿美元砍到32.38亿,人员编制缩减18.8%至11594人。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纽约联合国总部电梯里贴出的"电梯维修暂停使用"告示,是维和部队装备库中生锈的防弹衣,更是非洲饥荒地区等待救援的儿童空洞的眼神。 最刺眼的是那组对比数据:截至2025年9月底,联合国仅收到全年会费的66.2%,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78.1%。 美国以30亿美元欠款稳居"老赖榜"首位,相当于把联合国近1/5的年度预算装进了自己的口袋。更荒诞的是,这个超级大国还在2024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投票时,挥舞着支票本要求"改革会费分摊制度"。 翻开联合国70年账本,拖欠会费从来不是新鲜事。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时,英法以三国拒付6000万美元维和费用,逼得联合国发行债券借钱发工资。 1995年美国拖欠14亿美元会费,直接导致秘书长加利不得不向世界银行"化缘"。但今天的危机有着截然不同的味道,当发展中国家开始按时缴费,发达国家反倒成了"老赖主力"。 在2025年缴费榜上,德国、日本等G7国家拖欠比例超过40%,法国甚至把拖欠会费写进总统竞选纲领。 这种集体赖账背后,是国际权力格局的深刻变迁:当新兴经济体贡献了联合国80%的维和部队,却只承担22%的会费,旧秩序的裂缝正在扩大。 面对生死存亡,联合国使出了浑身解数。除了裁员和削减预算,古特雷斯祭出了"杀手锏":暂停向会员国退还每年约3亿美元的未使用经费。 这就好比房东在租客拖欠房租时,宣布暂不退还押金。但这个狠招立即遭到127个会员国反对,谁都知道,这等于变相让发展中国家为美国的欠费买单。 更耐人寻味的是预算削减的"选择性失明"。维和行动经费被砍掉12%,但纽约总部装修预算却增加了8%。 发展中国家关注的农业援助项目缩水23%,而发达国家主导的气候基金却毫发无损。这种"劫贫济富"的操作,让联合国在道义高地上摇摇欲坠。 在这场财政危机中,中国展现出令人尊敬的责任感:2025年10月15日,中国一次性缴纳了4.9亿美元会费,连续32年全额缴纳。 这种"守时守信"的作风,与美国的"赖账三十六计"形成鲜明对比。华盛顿的政客们深谙拖延战术,每当新总统上任,就会以"审查会费制度"为名暂停缴费,直到下一任任期过半才补缴旧账。 但中国也面临特殊困境: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既要维护联合国权威,又要避免成为"冤大头"。2023年世卫组织要求中国追加20%会费时,中国代表当场反问:"美国拖欠的30亿美元什么时候还?"这句话道破了国际组织的尴尬现实——道德绑架正在取代契约精神。 如果联合国真的走向破产,世界将变成怎样?日内瓦的裁军谈判可能变成"线上会议",维和部队的防弹衣采购要靠众筹,连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都可能成为奢望。 更危险的是,这个失去财政约束的组织可能沦为大国博弈的橡皮图章,就像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后,相关机构立刻变得"温顺"起来。 但危机中也孕育着变革曙光。德国提出"会费与投票权挂钩"方案,印度建议设立"应急特别基金",这些创新思维正在冲击陈旧的会费制度。 就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清迈协议》,今天的联合国财政危机或许能倒逼出更公平的全球治理体系。 让我们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联合国总部每天要支付68万美元电费,相当于给228个家庭交全年电费;维和部队每年消耗的柴油能填满3个标准泳池。 而拖欠会费导致的裁员,意味着每天有1400项人道主义援助项目停滞。这些数字拼凑出的,不仅是联合国的生存困境,更是整个国际秩序的信任危机。 要破解这场困局,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巴西提出的"会费分期付款"方案值得借鉴——允许困难国家分3年补缴欠款,但前提是主要拖欠国必须先付清当期费用。 非洲联盟则建议设立"会费信用评级",把拖欠行为纳入主权信用评估体系。这些创新思路,或许能打破"欠费有理"的恶性循环。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国际社会用"清迈协议"重建信任;2008年金融危机催生了G20机制。 今天的联合国财政危机,何尝不是重塑全球治理的契机?当古特雷斯在联大会议上展示预算草案时,他身后电子屏上的倒计时,或许正是国际秩序变革的启动键。 信息来源: 古特雷斯警告联合国或面临破产危机 中国新闻网2025-10-18 11:26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易云的世界

易云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