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竟然在采访中号啕大哭,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哭不是因为过得不好,反而是因为在中国过得太踏实,对比在祖国的境遇,心里的滋味太复杂。 这事得从苏联解体说起,当年乌克兰刚独立,整个国家乱成一团,工厂倒闭了一大半,尤其是军工领域的专家们,以前都是捧着“铁饭碗”的顶尖人才,突然就没了工作,收入锐减,好多一流工程师家里连饭都快吃不上了。 美国、德国这些国家都盯着这批人才,想用优厚条件挖走,中国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启动了“双引工程”,专门引进独联体的专家和技术,当时总理都特别重视,说这些人是穷十年都培养不出来的宝贝,绝不能错过。 中国招揽这些专家没耍虚的,先是靠以前中苏友好的老交情,派留苏专家坐一个星期火车,穿过西伯利亚去乌克兰联络,跟他们掏心窝子讲合作诚意。刚开始技术交流规模小,后来中国用轻工产品换先进设备,专家们才开始大规模来中国。 这200名专家大多是毛泽东、斯大林时代的老布尔什维克,心里念着中苏旧情,生活要求不高,一来中国就被安排得妥妥帖帖。 中国在工厂旁边建了配套的生活区,专家们一到就能领到新房钥匙,工资比在乌克兰时高好几倍,不用再担心家人饿肚子,连孩子上学、看病都有专门的保障,这些待遇比俄罗斯给的都实在,所以他们没一点后顾之忧。 这些专家在中国是真的倾囊相授,工作起来特别严谨,不管中国技术员问什么都耐心解答,连核心的技术资料都爽快地拿出来,有的甚至掏心掏肺地把多年的经验窍门都教了。 刚开始中国基础技术落后,他们就从最基础的地方教起,比如在航天领域帮着打磨大型运输机的核心部件,在造船行业指导军舰动力系统的改进,还有发动机制造这些关键领域,手把手地带出了一批中国徒弟。 有次为了搞懂一个设备原理,老专家熬夜画图纸,连饭都忘了吃,中国同事给他带了馒头咸菜,他倒觉得比在乌克兰时的黑面包香多了。 后来有人说,当时用一箱二锅头就能换些关键资料,其实那是私下里的小插曲,真到正式合作,专家们都是毫无保留的,因为他们见着中国是真的想搞技术、尊重人才。 中国也没亏待他们,1991年专门设立了国家“友谊奖”,后来好几名乌克兰专家都拿到了这个荣誉,各省还有地方的友谊奖,走到哪儿都被当成贵客。 他们在中国待了几年,看着自己参与的项目一个个落地,以前连图纸都少见的中国工厂,能造出先进的设备了,那种成就感比拿高工资还舒心。 可一提起祖国,这些硬汉子就忍不住红眼睛,他们知道乌克兰还有很多老同事在挨饿,自己钻研了一辈子的技术在祖国没了用武之地,而在中国却被当成宝贝,这种落差压在心里太久了。 所以后来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在中国的生活,这些专家一下就控制不住情绪,号啕大哭起来。他们哭不是委屈,是想起在乌克兰走投无路时的绝望,对比在中国被尊重、能干事的踏实;是看到自己的技术能帮中国进步的欣慰,又牵挂祖国同胞的复杂心情。 他们在中国过得很安稳,有房子住、有体面的工作、被人尊敬,可心里装着两个国家的记忆,一边是落魄的过去,一边是被珍视的现在,情绪攒到一起,自然就爆发了。 后来这200名专家里,不少人长期留在中国,还有的把家人也接了过来,在陕西、重庆那些为他们建的新城镇里定居,看着自己带出来的中国团队越来越强,他们说这辈子没白活,只是偶尔想起乌克兰的老工厂,还是会偷偷抹眼泪。
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竟然在采访中号啕大哭,他们在
罗普娱记
2025-10-19 15:33:36
0
阅读:0